作者 | 張書願
前不久看到一個影片,在對一所幼兒園小朋友的現場調查中,竟然有84%的孩子都表示自己找到了“結婚物件”。
孩子們的天真讓人忍俊不禁,這也讓我想起了家中曾經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天,我們大家剛洗完澡,在床上跟小寶玩。肉乎乎的小嬰兒穿著小肚兜,被逗得咯咯直樂,老大抱著弟弟親了又親,說:“小弟真可愛,要是他是女孩,我就跟他結婚!”
一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實小朋友們對“結婚”這件事的熱衷並不奇怪,那是因為他們正好進入了“婚姻敏感期”。
當孩子說“結婚”,他是在說什麼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的敏感期》一書中指出:婚姻敏感期一般出現在4歲以後,有些孩子在3歲多就會進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對自我和性別角色有了初步的概念。
一開始,他們會對自己的父母產生強烈的好感,男孩會說要和媽媽結婚,女孩會說要和爸爸結婚。
接著,他們會把“結婚物件”擴散到老師和同齡人。
不管物件是誰,這種想要結婚的好感,實際上都是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對異性、對關係的最初認識的一種體現。
在他們眼裡,“結婚”意味著什麼呢?
“媽媽,我要跟你結婚,這樣我就能一直吃到你做的手指餅乾了!”
“爸爸媽媽,我們三個人一起結婚吧?”
“我太喜歡王老師了,她又漂亮又聰明,我要跟她結婚!”
“媽媽,我想跟朵朵一起玩,永遠不分開,長大了也要跟她結婚!”
……
孩子的心思非常單純,當他們說出想要跟你結婚時,就意味著他喜歡你,想要跟你在一起,永遠不分開。
就像童話故事裡講的那樣:“王子和公主舉辦了盛大的婚禮,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這是孩子們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身為父母,我們要懂得孩子的愛,更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愛:
“你想跟媽媽結婚,是不是希望一直跟媽媽在一起呀?”
“你想要跟朵朵結婚,一定很喜歡她吧,你可以直接告訴她哦。”
……
處於婚姻敏感期的孩子,雖然對結婚的概念還很模糊,但如果父母引導得當,將對孩子未來的親密關係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父母怎麼回應,關係孩子的幸福美國有一項調查研究顯示:
當孩子第一次對異性有了好感,或者對婚姻有了嚮往,並且這一情感得到了父母的接納和支援時,他未來的情感之路,會更加順利。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講過她女兒圓圓的一個小故事:
上幼兒園時,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圓圓興沖沖地說:“媽媽,我最喜歡跟馬曉飛一起玩啦,我長大要跟馬曉飛結婚。”
尹建莉老師聽完後並沒有大驚小怪,更沒有像很多家長那樣責怪女兒“小小年紀就亂說”,而是笑笑說:“好。”
女兒聽了特別開心,轉而又開始擔心爸爸不同意怎麼辦。
後來,圓圓又去問爸爸,結果爸爸也爽快地說“好”。
圓圓還沒來得及高興幾分鐘,又想起來一個問題:“以後長大了,不認識馬曉飛怎麼辦呢?”
於是爸爸媽媽一起幫她想辦法,最後圓圓有了個主意:“簡單啊,到時候我看到人就直接問,你是不是馬曉飛,不就行了嗎?”
大家都拍手稱好,一個“棘手”的問題就這麼愉快解決了。
上了小學後,圓圓回家就很少提馬曉飛了,原來他們這時候不在一個班,圓圓也有了新的好朋友,幾乎把那個曾經要結婚的物件徹底忘掉了。
四五歲的孩子,在提起結婚這個話題時,父母最好的回應是接納和保護,千萬別用成人思維玷汙了孩子的純真。
在《好媽媽不吼不叫讀懂兒童敏感期》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讓人難過的案例:
一個4歲多的女孩跟媽媽說她要和幼兒園的廚師爺爺結婚,媽媽卻嘲笑道:“小姑娘家的,你羞不羞啊?還主動提出要和人家結婚?”
後來,媽媽逢人就將這件事當笑話說,女孩的內心受到了傷害。她開始有意識地躲開廚師爺爺,並且和所有異性都主動保持一定的距離。
那位母親也許不是真的要笑話女兒,只是覺得好玩,可是她的做法已經影響了孩子和異性相處的能力,甚至導致孩子看到異性就害羞,不敢多說話。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老師在解答一位媽媽的疑問時說過:
“成年人將孩子的喜愛視為下流的行為,這是對孩子情感的玷汙。當孩子長大後對異性產生愛情時,也會將這種美好的情感與羞恥聯絡在一起,不能體驗愛情的美好。”
對於婚姻敏感期的孩子來說,父母一句鼓勵的話語,也許就能幫他跨過感情之路的種種障礙。
如果孩子“被拒絕”,告訴他可以重新選擇當然,即便父母對孩子足夠接納和保護,他們仍然會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
曾經看過《爸爸去哪兒》的朋友,應該都記得軒軒、諾一和夏天這三個小可愛。
軒軒非常喜歡夏天,總要跟她一起玩,還喜歡去捏她的臉。
但是夏天非常不喜歡被捏,所以她更喜歡跟諾一在一起。
看到他倆一起玩,軒軒就會很不高興,看到他們擁抱在一起,還會嫉妒得跑去把他倆分開。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軒軒問:“夏天,那你不喜歡我?”
夏天說:“我不是很確定。”
諾一神補刀:“你只確定你喜歡我!”夏天點頭。
諾一和夏天的甜蜜互動,看得一旁的軒軒沮喪不已。
有了“心儀”的物件,但對方卻不喜歡自己的情況,在孩子和成人世界裡,都是很常見的。
在孩子“被拒絕”時,我們可以教會他“獲得關係”和“重新選擇”。
曾經跟兒子一起讀過一本繪本:《湯姆戀愛了》,這個故事非常貼近孩子生活,溫暖又有趣。
湯姆班上來了個新同學叫艾依莎,湯姆很喜歡她,並且告訴媽媽:“長大了,我要跟艾依莎結婚!”
湯姆帶了自己喜歡的玩具消防車,小心翼翼地靠近艾依莎說:“我把我心愛的消防車,永遠地送給你!”
可是湯姆的一腔熱情並沒有被接受,艾依莎說:“我不喜歡汽車”,說完就跑去跟別的小朋友玩了。
就在湯姆傷心得快要哭出來的時候,馬瑟跑過來了,他說:“多漂亮的消防車啊!”於是他們一起玩了起來。
後來,艾依莎不小心摔倒了,湯姆立刻跑過去扶起了她,並且給她擦眼淚,拿出最好看的彈珠送給她,艾依莎感動得親了湯姆一口,他們從此變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繪本中的湯姆,雖然第一次“表白”被拒絕了,但他能夠很快建立另一段關係,並且透過給予艾依莎關心和幫助,最終獲得了她的“愛”。
當孩子碰到“我喜歡她,她卻喜歡別人”的關係時,我們可以透過故事、繪本或者親身經歷告訴孩子:
“在一起是兩個人的事,需要彼此喜歡才可以。
你要給他他想要的,而不是你自己喜歡的。
如果實在不行,也沒關係,你可以重新選擇。”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去跟另一個人組建他們自己的家庭。
我們希望他可以找到那個中意的人生伴侶,相扶一生。
那麼現在就幫助他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讓他心中有憧憬,身上有鎧甲,在與人相處時,溫暖而又無懼。
- End -
作者:張書願,洞悉人性的心理學愛好者。人生是一場用心的體會,願你我都能甘之如飴。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