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俗話說三翻六坐八爬,爬行可謂是寶寶大動作發育的一個必經階段。
然而,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學會爬行的,有的家長可能發現了,自家寶寶還不會爬呢,就直接開始走路了。
甚至見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還覺得很驕傲,認為這說明孩子智商高,長大後肯定非池中之物,大有出息。
那麼,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孩子不會爬就會走,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訊號?
案例豆豆從小由奶奶照顧,父母在外打工,到了八九個月還不會爬。
豆豆媽聽說,讓奶奶平時注意多教寶寶爬爬。可豆豆奶奶認為沒必要那麼麻煩,等他大點兒自然就會了,當時豆豆爸學爬的時間也偏晚。
豆豆媽拗不過,也就隨她去了,結果豆豆10個多月居然就會站起來直接走路了。
豆豆奶奶高興壞了,覺得孫子智商高,比普通孩子聰明,逢人就顯擺。
後來豆豆被父母接去城裡上幼兒園,入學時有個為期三天的軍訓,可他總是同手同腳,動作不協調,挺讓教官操心。
後來豆豆奶奶才瞭解到,原來協調性不好與小時候沒爬就直接走有很大關係,爬夠了的孩子運動能力會好很多。
1)身體協調能力差距大
別看爬行只是個簡簡單單的動作,但寶寶要學會,需要身體的各個部位一起配合。所以說,寶寶爬行時實際上也在同步鍛鍊胸腹部、背部和腿部肌肉。
也就是說,不會爬就直接走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區別,但身體就不如他們那樣強壯了,協調能力也不那麼好。
2)大腦發育程度差距大
寶寶爬行時,大腦和小腦也會得到相應的刺激和鍛鍊,因為他們的全身都在接觸地面,這樣的觸覺感官對成長很重要。
如果缺乏這一環節,大腦和小腦的鍛鍊,機會就要減少一些。
3)感官能力差距大
爬行時寶寶大腦中掌管前庭系統的部位得到鍛鍊,因此爬夠了的寶寶平衡感更加優秀,不容易暈車,也不容易恐高。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注意力比不爬就直接會走的寶寶更容易集中。
當然,家長也無需太擔憂,即使寶寶在這方面失調,後天恰當的培養也是可以幫忙糾正的。
但最關鍵的是,到了寶寶該爬行的月齡或出現爬行慾望時,家長要給他們創造合適的環境,讓他能勇敢探索。千萬不要阻攔或剝奪孩子的爬行機會,否則以上三點差距是逃不開的。
1)創造適合的爬行地面
首要的要求就是不能太粗糙,否則會磨傷寶寶的手掌和腿部皮膚。但也不能太光滑,否則寶寶容易滑倒受傷,也沒什麼感官體驗。
建議大家購買專門的爬行墊進行輔助,必須有一定厚度,但要避免那種很多小花紋的款型,否則寶寶很容易將其摳出來,放到嘴裡吃。
2)消除不安全因素
寶寶爬行時最好讓他們遠離桌椅傢俱,那些比較尖銳的邊邊角角以及物品,要用棉布或防撞條包上,以免孩子受傷。
此外,家裡的插座最好也都遮蓋起來,此時的孩子好奇心極強,又進入手部發育的敏感期,很容易伸手觸碰或摳,萬一觸電後果將非常嚴重,加個防護蓋或使用安全插座比較有保障。
最後,在孩子爬行的這段區域內不要放置垃圾桶,以免孩子因好奇去翻,手上沾染各種細菌之後再放進嘴裡,導致腹瀉或生病。
3)預防寶寶跌落
寶寶會爬行之後,無論在床還是沙發上,都不會再安安靜靜待著了,因此不要把他單獨留在這類地點,包括餐椅、尿布臺。
另外,窗戶、門廊和露臺最好都有防護網,如果家中有百葉窗的話,拉繩最好帶卡扣。如果是複式結構的房子,樓梯上下兩頭都裝上防護門。
欄杆的寬度間隔也要注意,如果超過10釐米,最好用其他東西堵上,比如裝飾性的塑膠圍欄和有機玻璃等等。
總而言之,家長不要小看了爬行這項大運動,跳過爬直接學會走的孩子更容易感統失調,可別沾沾自喜以為是孩子聰明瞭。
8個月左右的爬行敏感期一定要抓住,給寶寶創造適合爬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