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防疫力,夏日飲食“多熟食,少生冷”,到市場買菜不妨備副手套
炎炎夏日,防暑降溫固然必要,但食品安全與疫情防控卻千萬不能“降溫”。
“近期,上海已步入梅雨時節,溫度高、溼度大,這些都成了細菌、黴菌等微生物滋生的‘溫床’。”上海市疾控中心專家發出提醒,在這一階段,食物往往更容易腐敗、變質、發黴,加之人體胃腸功能和抗病能力有可能下降,更要警惕食源性疾病。
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釋出的監測資料,我國55%的食源性疾病發生在餐飲環節,其中40%發生在家中。也就是說,食物可能攜帶多種致病微生物,包括有傳染性的病毒。
結合當前的疫情防控形勢,專家呼籲,請廣大市民做好手衛生、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養成科學飲食習慣,無論對於預防新冠病毒亦或是食源性疾病,這些都不失為經濟有效的防控手段。
各類食物要煮熟煮透,警惕致病微生物風險
結合疫情防控形勢,市疾控中心專家發出夏季飲食健康提醒。簡言之,可歸結為“三多三少”:多飲水喝湯,少冰冷刺激;多食果蔬,少油膩食物;多熟食,少生冷。
不安全食品對人類健康和經濟構成威脅。據統計,世界上每年發生6億例食源性疾病。含有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物質的食品可導致從腹瀉到癌症等200多種疾病。
不過,與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因不安全食品導致的病症,完全可以避免。
上海市疾控中心危害監控所副主任醫師宓銘提醒,夏季來臨,消費者更應注意食材安全,食品選購應選擇儲藏條件較好、符合衛生要求的正規商場、超市和市場。
同時,要了解最基本的食品危害,購買食物前記得檢視食品標籤上的資訊,檢查包裝是否完整無損、有無鼓包等現象,特別是需要冷藏或冷凍的食品要檢視是否符合相應的條件(冷藏溫度為0-4℃、冷凍溫度為-18℃以下)。
生食最好不要吃,處理食物要生熟分開
熱浪滾滾的炎炎夏日,不少人青睞於涼爽可口的美食,此時涼拌菜、生食便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對此,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營養科主任孫建琴不免要潑一潑冷水——“這些最好都不要吃。”
孫建琴直言,易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常以冷葷、冷盤、剩米飯、海鮮等食品為主。因此,食用前一定要將各類食物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禽、蛋和海鮮食品,要保證食品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
另外,熟食再次加熱也要徹底,如果用微波爐再次加熱食品,要注意加熱均勻。“為了身體健康,市民最好不要食用油炸品、熏製品、燒烤等容易損傷咽喉黏膜的食品”。
許多市民到了夏季,為了補充身體流失的鹽分,在做飯時會多加一勺鹽。對此,孫建琴建議,夏季飲食仍當以清淡飲食為主,烹飪時應定量用鹽、用糖、用油,控制總量,多用蒸、煮、燉、燜、急火快炒等方法烹煮食物。
特別要提醒的是,處理食物時一定要注意生熟分開。處理生食時,應配備專用刀具和砧板。若沒有單獨備用,也應注意食物的處理順序,先切即食食品,再處理生食。
養成分餐公筷習慣,不食來歷不明食物
步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市民該做好的個人防護仍不應落下。
“勤洗手、正確消毒、提倡使用公勺公筷、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對於預防新冠肺炎還是食源性疾病都是有效的。”宓銘提到,尤其是分餐公筷這一經濟有效的舉措,更應當作為一種面向全民的養成教育,推廣開來。
“合餐時的筷來箸往會造成交叉汙染,大大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擴散機率。”孫建琴認為,在外聚餐使用公筷公勺是必須,最好也少食用涼拌菜、生食等生冷食品。
孫建琴發出的另一點提醒是:市民前往超市或菜市場選購食品時,戴好口罩的同時也應避免直接用手接觸動物和動物產品,如需接觸可佩戴手套,接觸後及時做好手衛生,避免觸控眼、鼻、口。
當前仍處疫情期間,市民切記不要採集、購買、食用不認識的蘑菇、野菜、野果以及任何來歷不明的食物。
作者:李晨琰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