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網上瘋傳一個妹子的親身經歷:
親戚家的熊孩子來玩,
突然猛推懷孕四個多月的嫂子,
追其原因,熊孩子不以為然地說:
“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
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
聽到這話的妹子,當場就爆發了!
只見妹子“左手拖把杆、右手擀麵杖,左右開弓從餐廳打到客廳,又N腳連踹”地把熊孩子趕出了她家,這個畫面可以說real有畫面感和解氣了。
可能有的網友會說,這樣對孩子是不是太暴力了?
教養與年齡無關,儘管“以暴制暴”的方法並不值得推崇,但孩子錯了確實應該適當批評管教。大家想象一下,好在孕婦最後沒事,如果當時沒有被及時拉住,後果會是怎樣?!更令人氣憤的是熊孩子的態度,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故意推倒孕婦,並且事後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還在“悠閒地偷吃零食”。
為什麼熊孩子會如此的肆意妄為?
帖子中有一個細節,當熊孩子犯了錯後,孩子的奶奶沒有一絲愧疚,反而抱怨妹子“把孩子的背都打腫了,膝蓋也青了。”言下之意就是:“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況且又沒真的傷到孕婦,為什麼下這麼狠的手?”
原因就在此,因為家長的溺愛放任,讓孩子覺得這樣的行為沒什麼大不了的,才有了繼續作惡的底氣。
當孩子出狀況時,大人總是以“他還是個孩子”、“他還小不懂事”、“你這麼說一看就是沒帶過孩子的人”等各種理由為孩子開脫,類似這些護犢子的話成了很多熊孩子的萬能護身符,導致他們越發不懂得輕重。
下面這些場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帶孩子出門坐高鐵飛機,孩子不停地用腳踢前面乘客的凳子,影響別人休息。前排乘客終於不耐煩瞪了一眼熊孩子時,家長不僅沒有斥責孩子,反而衝那位乘客說:“瞪什麼瞪?孩子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你一個大人居然跟孩子計較?”
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孩子像在自己家一樣,翻抽屜、拆玩具,完全不在乎主人的臉色。當主人面露不爽時,家長卻毫不在意地說:“他就是好奇看看哈,要不我明天給你買個新的,不打緊——”
帶孩子去餐廳吃飯,孩子沒吃幾口就下座位跑來跑去,餐廳服務員過來對家長說:“麻煩您看好孩子,我們這要上熱菜,萬一不小心撞到,傷著孩子就麻煩了。”家長不僅不說孩子,反而對服務員說:“他還小不懂事,坐不住,你們上菜的時候小心點,避開他不就好了嗎?”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孩子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你暴戾,他也暴戾……”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父母的一舉一動就是他們生活的行為準則,如果從小不引導孩子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導致孩子觀念裡這一部分的缺失,就會離正確的成長道路越來越遠,終有一天鑄成大錯。到那時為孩子的行為買單的,還是父母自己。
良好的教養,要從小開始培養。對於孩子的“熊”,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呢?以下這些建議,父母不妨參考:
1.跟孩子立規矩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時為孩子立規矩。如: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自己主動收納,玩完玩具,必須放回原處;做錯事要道歉等。父母的態度要堅定而溫和,最好和孩子一起商定規則,這是尊重孩子的表現,孩子也更願意去遵守。
2. 平靜地對孩子說“不”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父母要用平靜的口氣表達你的心情以及對孩子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從大人的態度中瞭解到,無理糾纏是沒有用的。即使很容易做的事情,也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的意願,增強他們忍受未被滿足時應對焦慮的能力。
3.幫助孩子想辦法彌補錯誤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是無心之失,有時候會因為好奇,把剛買的玩具拆個稀巴爛,有時候會因為找不到畫板,而在地上胡亂塗畫。這時候父母要做的是引導孩子,並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遇到困難時,可以找爸爸媽媽幫助”,切忌不分青紅皂白地去打罵孩子,這樣只會讓他感到害怕,從此更喜歡以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
4.事後不要再翻舊賬
有些父母在事後總是喜歡翻舊賬,舊事重提這種行為會讓孩子很反感,也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當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對其“懲罰”後就別再提起,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依然愛他,那件錯事已經過去了。
5.父母言傳身教,給孩子做榜樣
對於孩子不好的行為,除了給孩子語言上的告誡以外,父母自己也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如,看到地上有垃圾時,隨手撿起,丟進垃圾桶,然後對孩子說:“不能隨手扔垃圾,這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而且還會汙染環境”。排隊進站時,很多人為了早一點上車而插隊,這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在公共場所等候時,要按順序排隊,不能亂插隊,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更安全。”透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自然會成為一個品行優良的好孩子。
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並不是物質上的一套房、一部車……而是立足於社會的教養。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自由,教養本身就是一個讓天性和社會性慢慢磨合的過程,所以聰明的父母會把這份教養灌注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才是孩子一輩子最有價值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