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關於建議將不孕不育治療納入免費醫療的提案,國家醫保局近日答覆,已將符合條件的生育支援藥物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也將逐步把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專案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並鼓勵中醫醫院開設優生優育門診,提供不孕不育診療服務。(中國新聞網2月6日)
不孕不育是很多家庭的難言之痛。一方面,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不生育是對家族的不負責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舊觀念對不孕不育患者造成巨大精神壓力;另一方面,由於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和個人體質等因素,不孕不育已成為一種常見問題,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之痛。國家衛健委2021年釋出的資訊顯示,中國不孕不育發病率為7%-10%,把如此之高的發病比例放在龐大的婚育人口基數下觀察,不難看到問題的嚴峻性、緊迫性。
不孕不育治療往往治療週期較長、治療費用昂貴。比如,在輔助生殖方面,需求量最大的試管嬰兒治療等專案花費動輒十幾萬、幾十萬元,“不能生”和“生不起”糾結在一起,令很多家庭對生孩子望而卻步。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回應將不孕不育納入免費醫療的提案,有助於切實減輕不孕不育家庭的治療負擔,體現了醫保制度對百姓之急、民生之需的積極關照。
逐步把不孕不育治療藥物、手段納入醫保,也向社會傳導著“正視不孕不育問題”的觀念。不孕不育是一種常見的身體問題,不存在倫理道德上的原罪,無須有什麼負疚感。隨著醫保加大支援力度,不孕不育患者開展治療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將大為減輕,“借腹生子”“婚外代孕”等非法交易將被進一步壓縮,因“不能生”造成的家庭倫理問題發生率有望降低。這對不孕不育家庭的改善生活、凝聚情感,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建設都大有裨益。
醫保支援不孕不育治療也是對公民生育權利的尊重和呵護。公民的生育權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權利,既包括生育自由,也包括生殖健康。前者側重於對婦女生育意願的尊重,反對將婦女當成“生孩子的機器”;後者側重於對生殖健康權利的護佑——努力讓更多患者透過治療破解不孕不育之痛。不論階層、地位、貧富,人人享有基本的生育權公平,契合公眾對社會公平的期盼。
逐步將不孕不育治療納入免費醫療,對“促進生育意願提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更重要的是,提供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充分尊重公民平等的人格權利。唯有堅持這樣的價值取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才具有科學性、穩定性、持續性。
李思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