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你所聽到的育兒真理,不過是專家們販賣的焦慮

由 展東明 釋出於 健康

最近看了一部有關於孩子成長的劇《陪你一起長大》。有一個很經典的劇情:

媽媽甦醒和兒子奚望對狗狗“乖乖”的去留有了很大的爭議。

奚望很喜歡乖乖,乖乖也沒有主人,他很想媽媽能留下乖乖。但在媽媽眼裡,乖乖身上會攜帶很多細菌,對身體不好,而且狗狗會把家裡弄得一團糟,照顧狗狗也是需要精力的。

可是單純善良的奚望,根本就不明白成年人眼裡的利弊權衡。他只在意狗狗,沒有想那麼多。

這時候作為父母該怎麼辦?要不要妥協?

當孩子堅持要做的決定,你要不要順從?

看了劇,我深思,發現這個年代,在育兒方面,存在很多的悖論。

如果兒子透過哭鬧,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就知道只要自己哭鬧,爸爸媽媽一定會順從自己,把狗狗留下來。

那以後呢,孩子不想做作業,想玩遊戲,想吃零食,怎麼辦?

你不允許,就是壓抑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反而更渴望,甚至成為心理上的“未完成情結”。

可你若允許了,就是放縱孩子,被孩子所控制,小時候不管教,長大了就管不了。

這些截然相反的育兒道理,成為很多家長的難題。

我家裡有個表妹,她的兒子才2歲半,有次兒子摔倒了,磕破了皮,孩子哇哇大哭,我正要去扶,表妹卻突然制止我。她說:

不能扶,這是鍛鍊他的好機會。

表妹站在離孩子幾米遠的地方,張開雙臂,等待兒子走過來。

可是無論她怎麼鼓勵,兒子一直趴在地上哭。表妹見孩子不爭氣,不肯自己爬起來,就訓斥了他:

誰叫你不好好走路的,從哪裡跌倒的,自己爬起來!

剛說完,她好像又意識到自己錯了,她完全忽略了兒子的情感需要。她想起來孩子需要安全感,那麼小的孩子,如果因為自己發怒,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怎麼辦?

我相信,很多年輕寶媽,都聽過很多育兒專家的名人名言:

孩子哭的時候,不能馬上去抱,不然會依賴,以後不好帶;

孩子哭的時候,要馬上去抱,不然會缺乏安全感,孩子會焦慮;

孩子說謊,要加以管教,不然容易長歪;

孩子說謊,說明孩子聰明,因為想象力是高階的認知,孩子在描述不存在的東西,說明他認知在發展。

父母要學會管理情緒,要懂得延遲滿足,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

有很多新手父母,把這些育兒理論當成和孩子相處的準則。

市面上一出現什麼新的育兒書籍,一有新的育兒課程,父母就立刻報班學習,努力做一個優秀的父母。如果做不到,就無盡地懊悔,生怕孩子被毀了。

我能理解父母想成為優秀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這種心理。但我們也要明白:

我們學習育兒知識,是為了更瞭解孩子,而不是為了控制孩子。

如何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愛,才是我們目前最缺乏的。

很多父母只看到了自己的期待,卻沒看到孩子內在的需求

《陪你一起長大》劇中,媽媽甦醒在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之後,無比焦慮。別人家的小孩報那麼多興趣班,個個都有拿得出手的才藝展示,而自家的孩子,只會翻跟斗。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很正常。

但太多的父母,只是一廂情願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從而理直氣壯地衍生出很多“以愛為名”的要求。

很多時候,父母的付出只是自我感動,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孩子內在的需求。

也正因為有了高期待,父母有揠苗助長的心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允許孩子犯錯。

這種“不允許孩子犯錯”“孩子一犯錯就懲罰”的養育模式,容易導致孩子畏畏縮縮,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其實,放下自己的期待,允許孩子犯錯,才能更真實地瞭解孩子,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父母真正的接納,才能讓孩子成為你的朋友

很多父母學不會的,就是接納孩子。不管孩子是高矮胖瘦,是什麼樣的性格,也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要接納,因為那就是你的孩子,你得接納他就是那個樣子的。

接納,你得讓孩子認為,自己的任何行為和語言,都是重要的,是值得被信任的。讓他覺得自己是安全的,不管怎麼樣,父母都會在。

《陪你一起長大》這個看似溫暖的片名,同樣有個赤裸裸表達焦慮的名字:“起跑線”“幼升小”“學位房”“才藝展示”。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外語說得賊溜,舞姿優美,鋼琴動聽,自家孩子啥都不會,你能不焦慮嗎?

焦慮就對了,你焦慮了,才會買單啊。

我希望作為父母的你,不要盲目照搬一些不切實際的育兒理論,也不要盲目報一些育兒課程。因為你所知的育兒理念,大機率是育兒專家販賣的焦慮。

起跑線固然重要,但跑得遠也很重要,孩子的健康和快樂更重要。

孩子不需要教育,孩子只需要愛。

你得接納孩子的全部,允許孩子去犯錯。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的到來,不是複製你的人生,也不是為了你去延續你未完成的夢想的。

因為孩子的未來,是我們到不了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