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文/小萱媽媽育兒經
關於孩子的成長,民間流傳著“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週歲就會走”的說法。大部分的孩子也都會遵循著這樣的規律慢慢成長。一般來說孩子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就學會爬行了,但是現在有一些孩子還沒有學會爬行,直接就會走路了。孩子這樣的情況真的好嗎?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案例
曉丹不久之前順利的生下了一個兒子。初為人母的曉丹,對於照顧孩子這件事情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過好在有婆婆的幫助,曉丹慢慢的也學會從容的照顧孩子了。
漸漸的曉丹發現自己的孩子好像要比其他孩子聰明一些,身體大動作的發展總是能先人一步。比如孩子兩個多月的時候就會翻身了,不到六個月就能坐起來。等到孩子八個多月的時候,直接跨過了爬行的階段,開始扶著圍欄有想要走路的徵兆。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曉丹非常開心,認為自己的孩子天生就很聰明,就教著孩子學習走路。在曉丹眼裡,爬行就是孩子會走路之前的移動方式,不會走路才要爬,如果會走路了就不用爬了。畢竟地上又髒又涼,還會糟蹋衣服。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快地學會走路,曉丹還給孩子買了一個學步車。
孩子沒有辜負曉丹的重望,沒過多久便學會自己走路了。曉丹的親朋好友得知了這件事情之後,也紛紛稱讚孩子聰明,說孩子以後一定會有出息的,這讓曉丹聽著非常高興。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在一次幼兒園的表演之中,曉丹發現自己的孩子站在了最角落裡的地方,幾個節目都是站在很不起眼的地方。
曉丹為孩子打抱不平,就問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安排。老師回答說孩子的平衡力和協調性都比較差,學舞蹈動作很慢,還經常跟不上節拍。為了整個集體,只能把孩子安排在不大起眼的地方。老師還建議曉丹平時在家多鍛鍊一下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協調性。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曉丹仔細回憶,確實孩子走路的時候經常會跌倒,在臺上跳舞表演的樣子也顯得有些笨拙。曉丹很奇怪自己的孩子明明那麼聰明,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老師問曉丹,說孩子是不是還沒會爬的時候就先學走路了?曉丹驚訝的反問老師說你怎麼知道?老師說這種孩子小時候看著聰明,但是長大後的協調性就會差一些。曉丹怎麼也沒想到竟然孩子現在的情況竟然是因為提前學會了走路。
我國對青少年深有研究的李玫瑾教授也曾經說過,“沒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產生很大的差距。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沒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
1.協調性不同
孩子爬行看起來是個很簡單的動作,但是對於身體沒有發育完全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的,相反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要協調自己的手掌、膝蓋、腿腳等身體部位,充分調動了身上多處肌肉。只有孩子把身體協調好了,才能夠爬得更快。爬行能夠有效地鍛鍊孩子的協調性,還能夠促進孩子的平衡性發展。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而沒有學會爬行的孩子在這方面就會相對的差一些,長大之後的身體協調能力可能要差一些,體現就是孩子在體育舞蹈等方面可能比較弱。
2.大腦發育不同
除了調動身體的肌肉以外,孩子爬行時還需要左右腦同時工作,調動身體的多種感官,方便孩子觀察取物。孩子在經過不同材質的不同物體時,還能夠充分各種物體的刺激,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按照這種說法,反倒是會爬的孩子要更聰明一些。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3.感知能力不同
孩子爬行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世界的過程,在爬行的過程中孩子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事物。也許對於父母來說這些都只是平平無奇的生活用品,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新奇的“玩具”。不會爬行的孩子一般來說要比會爬的孩子缺少一些接觸其他事物的機會,不利於孩子探索世界。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雖然爬與不爬在一些孩子的身上並沒有體現出太大的差距,但是爬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對孩子們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當孩子月齡足夠的時候,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爬行,之後再學會走路。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是“沒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在下方評論留言分享出你的故事。
(文中姓名均為化名,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56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教授“沒爬就走”與“先爬後走”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