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廁所日:新冠也能“廁所傳播”怎麼如廁才安全?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每天,你要在馬桶上花多少時間?每年的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廁所衛生究竟有多重要?近年來,各行各業掀起的廁所革命可見一斑,就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也有因廁所環境引發的感染。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疫情防控期間,應加強衛生間特別是公用衛生間的清潔與消毒,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共用廁所、相互串門 一樓13人感染新冠

廁所,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間,使用不當也會帶來感染風險。今年6月發生在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疫情中,就曾有過“廁所感染”。

今年6月14日,北京一名57歲的男子確診新冠肺炎。該男子57歲,為個體經營人員,每日到新發地市場進貨,6月10日晚出現畏寒等症狀,確診前有同樓層鄰居串門,且均未佩戴口罩。該男子居住於海淀區永定路某小區樓,他確診後,該樓中又有5名居民相繼確診,另有2名曾到該樓如廁的外來人員先後確診。上述8名確診病例中又有3人將病毒傳播給5名家庭成員。至此,該起聚集性疫情共有13人確診。

病毒究竟是怎麼傳播的?疾控人員調查發現,該樓共5層,每層20多戶,首發病例居住於3層,有3例居住於2層,2例居住於5層,2名外來人員曾到3層如廁。各戶在樓道搭簡易爐灶,各層的水房、廁所均為公共使用,並且各層住戶之間存在共用廁所的情況;住戶之間存在相互串門且不佩戴口罩的現象。

北京市疾控中心採集檢測了該樓環境樣本,發現公共廁所環境樣本核酸呈陽性。綜合病例流行病學史和環境調查結果,判定此次疫情為與新發地市場有關的綜合性聚集性疫情,既有人員相互接觸導致的感染,也有廁所環境引發的感染。

釋疑:新冠非糞口傳播 怎麼上廁所還能感染?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播疾病,為何廁所也能成為致病地?

一方面,新冠感染者的排洩物中可能存在新冠病毒。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一位出院的兒童患者回家隔離時曾被測出肛拭子陽性;據央視新聞今年2月的訊息,在鍾南山指導下,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從一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尿液標本中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證實了患者的尿液中存在活病毒。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的氣溶膠傳播,也讓廁所成為風險之地。

近日,我國科研團隊在美國傳染病學會的旗艦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IF:9.055)上發表論文“COVID-19 patients in earlier stages exhaled millions of SARS-CoV-2 per hour”(新冠肺炎患者早期每小時撥出上百萬個新冠病毒),揭示了氣溶膠傳播擴散新冠病毒的事實。研究團隊對醫療環境、隔離酒店環境空氣中的新冠病毒也做了檢測,在衛生間空氣也發現了新冠病毒,濃度達6000個病毒每立方米。相比飛沫,氣溶膠顆粒更小,傳播距離更遠。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曾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糞便、尿液中分離出病毒,提示我們應注意患者糞便、尿液對環境的汙染,以及特定條件下氣溶膠傳播的風險。

中國疾控中心相關團隊的一篇文章中則提到,當感染者在場時,密閉、擁擠和通風不良的環境可能提高病毒氣溶膠傳播風險。公共衛生間(如:酒店、商場、街市、醫院等)是與氣溶膠傳播相關的密切場所,風險等級為中。

貼士:疫情期間 這樣上廁所最科學

北京市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提醒,上述聚集性疫情的發生發展過程表明,被汙染的公共環境有可能成為疾病傳播的媒介。上完廁所要及時洗手,保持手衛生。手不乾淨時,避免觸碰口鼻和眼睛。

疫情期間或有傳染病傳播風險時,要注意公共環境清潔消毒,並加大頻次。有共同使用廁所、廚房等生活區域的居民,要注意開窗通風,科學消毒。

衛生間表面、物體表面、拖布抹布等衛生潔具、排洩物分泌物、蹲坑坐便器等設施,都需要加強消毒。消毒液可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時間不少於30分鐘,之後再用清水清潔乾淨。消毒劑須現配現用,其間應注意個人防護,防止濺到眼、鼻、口,建議佩戴防護鏡。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11 字。

轉載請註明: 世界廁所日:新冠也能“廁所傳播”怎麼如廁才安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