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讀者和我一樣,每次手指劃到這個新聞,心都會痛,都會難受,儘管圖片被打了馬賽克,我們仍然能想象出圖片上孩子所遭遇虐待時,有多麼痛苦和多麼恐懼。
孩子的生父和各位網友都想問一句:對一個孩子怎麼下得了這樣的毒手。不用說如果還當她是個孩子,肯定做不出來這麼傷天害理的事兒。而當時孩子儼然成了一個洩憤工具。
憤怒人人都有,怎麼排解憤怒真的是一個問題。
一個孩子告訴我說,當他爸爸因為一些小事,或輕或重地打他時,他都有特別特別生氣,無論打得輕重,他都會生氣到無法控制的地步,他真的也想去打人。
可見不當的教育方法很有可能被傳承下去,成為一代又一代的魔咒。
在平時的諮詢中,把打孩子不當回事的父母比比皆是,在他們的思維裡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
1、不打不成器,不打根本教育不好
2、我生你養你,供你吃供你穿,你不聽話就得捱打
3、我從小就是被打過來的,也沒覺得怎麼樣啊
在這樣的父母心裡,打了孩子很快就忘記,根本不是個事兒。可是在我接觸的孩子中,他們無一不對捱打記憶尤新,表現出明顯的痛苦和憤怒。當因為某事捱了父母的打,他們不僅僅遭受了皮肉之苦,更在心靈上佈下了重重的霧霾,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多年以後仍然難以消散。
打孩子,無論他當時多麼調皮,多麼“欠揍”,也無論被打後變得多麼“乖巧”,多麼“聽話”,他們的自尊心一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他們會告訴自己:我不可愛,我很不好。而不是:我下次一定要學好,一定要做好。
這就是父母與孩子的理解誤差。父母以為的是後者,而孩子恰恰接收到的是前者。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誤差呢?這是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我們都知道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語言表達還不夠流利,但卻依然能夠透過眼神、笑容、肢體動作,與父母達到無障礙交流。直到五歲六歲了,即便再能言善辯的孩子也依然喜歡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而不僅僅依賴語言。
身體是孩子對外接收資訊、釋放資訊最重要的媒介,而非我們認為的語言。
父母透過打孩子讓他們的身體上受到的痛苦,比用語言更影響孩子的心智發展。
不是有句兒歌這麼唱到: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陪陪我——這就是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他們更需要身體上愛的表達和陪伴。同樣,對孩子身體上的懲罰和虐待也會更嚴重地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
打到肉肉上,痛在心靈裡,這種被打的身體記憶,讓孩子們找不到自我疏解的方式,長時間難以化解。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個節日設立得特別有意義。有這樣的一個日子出現,說明了全世界還有很多父母意識不到打孩子是多麼無效和反智的方式。同時也給父母們提個醒:打孩子,儘管是你生的,仍然是不被允許的。
在要打孩子之前,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1、我都控制不住打他,他怎麼控制住自己不犯錯?
2、除了打,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達到教育目的?
3、如果打沒有用,我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把這三個問題想明白了,對教育孩子的理解也已經更上了一層樓。
發生在童童身上的打和虐待雖然是一個特例,我也想以此告訴父母們,即使沒有到虐待的程度,平日裡隨手打孩子的行為值得重視。你的拳頭下是孩子流淚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