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麗帶孩子的育兒觀和老公發生了衝突。也許是平常婆婆帶得多,小麗覺得心裡有點愧疚,所以任何事情都會縱容自己的孩子,週末好不容易大家在一起吃飯,快到吃飯的點了,按道理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洗手吃飯,可是這個時候兒子卻吵著要吃薯片買零食。
小麗剛開始的時候非常有耐心地和兒子進行溝通,告訴他吃飯前是不能吃零食的。可是兒子卻立馬哭起來了,小麗聽到兒子的哭聲立馬心軟了,便帶著他出門買零食了。小麗的老公卻在一旁指責她不應該這麼做,那樣會慣著孩子的。可是小麗卻沒有放在心上。第二天週一孩子也不想去上幼兒園。孩子又故伎重施,用哭鬧來要挾媽媽,誰知道小麗又同意他不去上幼兒園了。她萬萬沒有想到接下來的日子裡隨之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哭鬧,把小麗整得是頭疼不已。
孩子在小時候的哭鬧都是時常發生的現象,這不僅令我們做父母的頭。更多的是父母在處理孩子哭鬧的事情上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以至於孩子哭鬧得更厲害。甚至有些聰明的孩子還會用哭鬧來威脅自己的爸爸媽媽來達到某些目的,這就是所謂的哭鬧威脅。
孩子在哭鬧時父母的處理方式千差萬別,影響也是存在差異性的。
第一,父母選擇妥協。
其實現在的孩子特別聰明,有時候父母不同意他們做某件事情或者想要達到他們的那個目的的時候,他們就會抓住父母的弱點,用哭鬧來威脅父母。正是由於有了一兩次成功的經驗,那麼接下來就會長期用哭鬧來讓自己的父母答應自己的無理要求。長期以往下去,形成了一種惡性循,那樣的話在短時間內很難扭轉過來的。
很多父母不忍心去責備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會滿足和縱容。如果父母一味的妥協而沒有任何的底線和原則的話,隨著孩子不斷地成長,他只會越來越肆無忌憚,這種觀念不管是對於他在學校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磨練,都是沒有幫助的。相反,正是由於父母的妥協而導致他在社會的殘酷歷練當中寸步難行。
第二,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
有些父母在外面上了一天班回來之後特別疲勞,本來家就是個避風港,他也希望能夠安靜地休息,但是這個時候孩子如果吵鬧不安的話,父母們很容易責備和辱罵孩子,甚至有的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父母經常以暴制暴,那麼孩子也會進行模仿會,誤導他認為以後在處理任何事情上面都可以用暴力解決問題。實際上這樣子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學會心平氣和。
父母應該如何去面對和處理孩子哭鬧的行為呢?
第一,學會理解和關心孩子。
小編以前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處理孩子哭鬧的行為,實際上我們作為父母的,真的要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原來讀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近再一次翻閱了起來。如今重複閱讀的心境大不一樣,慶幸自己比較早的時間接觸了這本書。
還記得我的寶寶當初一兩歲的時候打疫苗配合得恰到好處,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打疫苗哭鬧的行為難以承受,有的哄騙,有的責備,有的甚至逼迫孩子打疫苗,如果不打疫苗就會捱打。這種類似的場景,我們都經歷得太多。但是我們卻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不打疫苗,那是不太現實的行為。但是我也曾經在衛生服務中心看到過這樣一位妥協的家長。一兩次的妥協會導致孩子越來越放肆,最終受累的還是家長。
我當時是這樣子告訴自己的孩子:寶貝,我們打疫苗都會痛,但是每個人對於痛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很痛,有的人可能覺得一點都不痛。但是一點都不痛的人就是勇敢的小戰士,你願意成為一名勇敢的小戰士嗎?
一歲多的時候有哭鬧現象,後來我在孩子打疫苗之前做了一些工作,我不斷地學習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多跟她做溝通,才慢慢地順利地度過了這個坎。沒想到她比我想象的的還要勇敢。其實孩子不是要去真正哭鬧,而是我們作為成人的沒有去幫她解決和處理問題,我們應該要真正地理解和關心他們,才能夠把事情處理好。
第二,不能責備,不能妥協。
正如第一條所說,孩子哭鬧肯定是有原因的,就像我們大人發脾氣也是有原因的。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也經歷過童年的快樂和哭鬧的行為。我們在小的時候,如果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一直在責備我們,我們是什麼感覺呢?我們肯定會傷心難過,做任何事情都會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一點差錯,父母就會發脾氣了。
那個時候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比較大,但是現在的社會風氣都變了,孩子都是玻璃心,他們的自尊心也特別好強。我們應該正確地培養他內心強大的同時也要學會給孩子做好榜樣,不去吼叫,不去以暴制暴,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好好溝通的。
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些原則和底線是不能打破的,就在平常的日常生活當中就要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旦打破了就要受到相應懲罰,父母切記不要妥協。妥協的次數多了,我們作為家長的就會被牽著鼻子走了。我們應該樹立自己的立場,讓孩子學會正確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父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透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斷積累而來的。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孩子如果不用哭鬧來解決問題,這不僅是在考驗父母的引導能力,也是在鍛鍊孩子的情緒培養。把這些工作做好了,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對於父母都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