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常常思考一個問題,面對身邊的具體事例,怎樣教育孩子效果更好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一個熟悉的故事:
有一位老婦跪在路邊行乞,甲母子從旁邊經過,孩子問:“媽媽,為什麼她跪著呢?”媽媽說:“看見了沒有,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就會像她這樣,向別人討飯吃。”
乙母子從旁邊經過,孩子問:“媽媽,她為什麼跪著呢?”媽媽說:“看到了沒有,你好好學習,才能幫助她這樣的人。”
丙母女從旁邊經過,孩子問:“媽媽,她為什麼跪著呢?”媽媽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就會像她這樣,向別人討飯吃;你好好學習,才能幫助她這樣的人。”
我們再重複看一遍三個母親的答案。如果從構建美好社會的角度出發,三個家長的回答,我們往往就會認為丙家長的回答最好,乙家長次之,甲家長最差。可認真分析其實際教育效果,又可能會認可甲家長的回答。為什麼?
甲家長從利己的價值取向出發,告誡了孩子不好好學習的危害性,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種下一顆不好好學習可怕的種子,在與己有關的“怕”的督促下好好學習,由此產生的實際教育效果大家可能容易承認。
乙家長從利他的價值取向出發,告誡孩子好好學習對他人的重要性,可是對孩子來說,既看不到對自己的好處,又看不到壞處,因此,直接的刺激可能不那麼強烈,教育效果就會不明顯。孩子慢慢長大,乙家長教育方式的虛偽性又容易被孩子質疑。
丙家長的教育方式,其價值取向既利己又利他,似乎很完美;可對孩子來說,承載的東西實在又太多,目標又不明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育效果也並不一定好。
我認為,用身邊的事例教育孩子,最好還是教育指向單一。
又如:
——外孫女問:“為什麼姥姥家在城市住著又大又好的房子,爺爺家在農村住著又小又破的房子?”姥姥說:“爺爺奶奶從小家裡窮,沒有上學,掙的錢少,就不得不在農村住著又小又破的房子;姥爺姥姥從小家裡條件好一點,考上了大學,掙的錢多,就在城市住著又大又好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