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作者|安歌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除了打,我還能怎麼教育孩子?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原來,小男孩4歲了,開始顯露出天使之外的另一幅面孔。
比如,他會突然把髒手往別人身上抹;
或者,他會突然過去打人、推人;
大人明令禁止,可孩子根本不聽,甚至“口出惡言”:我要用剪刀把你剪了!
講道理不聽,打罵也沒用。
更糟糕的是,在管教和反抗的對峙中,孩子跟自己越來越疏遠了。
這位父親無奈發問:孩子不聽話,到底該怎麼辦?
加拿大多著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說過:
“小孩子就像尋找牆面的盲人一樣,需要不斷地前進和嘗試,然後才能發現邊界在哪裡。”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年幼的孩子,做出各種不當行為,其實是一種探索。
但是,作為父母,也有責任引導孩子,幫他們明確規則和邊界。
在該立規矩的時候,不選擇放任,未來才不會在束手無策時,追悔莫及。
孩子不服管,是你踩了這3個雷
說起立規矩,許多父母頭疼不已:不是不想立,而是不管用啊!
就像開頭的父親,道理也講了,甚至怒罵呵斥,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所謂的規矩,就像個擺設,根本立不起來。
其實,規矩不管用,是因為我們在立規矩的時候,很容易踩中3個誤區。
用大人的權威,強迫孩子服從。
很多家長一聽到規矩,認為代表著威嚴,是一種命令式的管教。
然而,如果只告訴孩子遵守,卻忽視告訴孩子規則的意義。
這樣的規則,自然無法讓孩子認同。
比如,5歲的東東在餐館裡,拿著勺子敲桌子。
媽媽不耐煩地訓斥:
不許敲,聽見沒有!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東東停頓幾秒,很快又敲了起來。媽媽怒了,劈手奪下勺子,大吼道:不許敲,再敲我揍你了啊!
媽媽認為自己把規矩講的很明白,
可為什麼不能敲桌子,卻沒有清楚地解釋。
其實,媽媽只要平靜地解釋:敲桌子會打擾別人,你也不想被吵到對不對?
孩子理解了規則的公平,而非被迫服從,才會願意試著去遵守規則。
只求快速解決,治標不治本
孩子鬧騰、作妖的時候,父母的怒火很容易被點燃。
明明規定不許亂塗亂畫,可稍不留神,牆上又是各種塗鴉。此時,我們只想大吼大叫,甚至胖揍一頓了事。
吼叫打罵容易,效果也立竿見影,但是如果沒有父母監督,這樣的“規矩”孩子還會遵守麼?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立規矩並不是速成的,孩子重複出現某個行為時,重要的是瞭解孩子背後的真實意圖。
比如孩子往牆上畫,可能是為了表達某種不滿,也可能是畫的盡興,一時忘記。
速成式的立規矩,可以短暫地制止不良行為,卻很難養成真正的自律。
一味和孩子較勁
立規矩的時候,父母最怕的是孩子哭鬧不休。
朋友家3歲的兒子迷上奧特曼,每次去超市,都鬧著要買一個,否則就撒潑打滾,很難罷休。
有一次,被纏得沒轍,媽媽撂下狠話:
不管你了,你留在這哭吧!
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媽媽心疼又後悔,卻無可奈何。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立規矩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不愉快,孩子可能情緒失控,反抗激烈。
這個時候,恰恰是最需要引導的時候。
父母的冷漠和表露出的拋棄態度,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為了引起關注,孩子可能會表現的越來越“壞”。
控制情緒,不和孩子較勁,才不會越管越糟。
不打不罵,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立規矩似乎意味著衝突和痛苦。
事實上,規矩和愛並不是反面,父母對規則的建立,反而會孩子感到掌控的安全感。
美國兒童心理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說:
一個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個感覺自己不被愛的孩子。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立規矩,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那麼,如何讓規矩變得更加有效呢?試著把握三個關鍵點。
01
規矩簡潔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會立很多安全相關的規矩,比如不可以動電線,不可以爬到廚房。
有的媽媽會說:寶寶不可以動電線,會觸電的,觸電就是很疼,後果很嚴重,媽媽會很傷心...
其實,兩三歲的寶寶,很難理解媽媽複雜的資訊。
年幼的孩子,規矩越簡潔清晰,就越容易執行。
比如,媽媽直接把孩子抱離危險的地方,下一次孩子再試探時,嚴肅提醒他“不可以”。
同理,孩子在公開場合大吵大鬧時,也可以搖頭示意制止。
規矩簡潔卻有力,往往比反覆的抱怨和指責來的更有效。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02
規矩要保持一致,不能造成混淆
規矩的複雜,會造成孩子理解困難。而規矩的不一致,會導致失去效果。
有的父母在家裡任憑孩子隨心所欲,到了外面卻希望孩子遵守規則,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還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試探,全靠當下心情:
心情不錯,孩子鬧鬧就心軟妥協了;
心情不好,孩子鬧騰,就教訓一頓。
因此,家庭立規矩時,必須要保持一致。
首先要保持內外一致,規矩在家中和外面,不應該有所區別。
其次,大人面對孩子的試探和反抗,要前後態度一致。
不能今天堅持規矩,明天就打破規矩,這樣的規矩無疑只是虛設。
最後,家庭每個成員之間也應該保持一致。哪怕意見不同,也要背後解決,而不是造成孩子的困擾。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03
真誠溝通,是落實規矩的前提
孩子會激烈地牴觸,往往是因為沒能得到理解。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立規矩並不是懲罰,而是幫助他成長。
可以嘗試兩個幫助溝通的小技巧。
第一,接納孩子受挫的情緒。
比如,孩子睡覺前哭鬧著要吃冰激凌。
被拒絕自然是不開心的,孩子需要釋放這種不被滿足的情緒。
父母可以安慰說:“冰激凌很好吃,媽媽拒絕了你,你很生氣對嗎?”
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第二,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可以。
孩子平復情緒後,我們要解釋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以及可能會有什麼後果。
比如告訴孩子:“我擔心你會拉肚子,寶寶就要肚子痛了。”
同時,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選擇的空間。
比如:“明天咱們可以選擇一個喜歡的口味,你想吃哪個?”
規矩不是單向的命令,幫助孩子理解,試著學會控制,才能讓規矩真正進入孩子的心裡。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儘管我們可以利用技巧,學習更有效的方法,但事實是:
立規矩,不可能永遠是快樂的。
孩子會抗拒、會哭鬧、會反覆地破壞約定,令人沮喪,卻很尋常。
立規矩,並不只是簡單地知道做與不做。
孩子在反覆探索和被拒絕中,會明白他人的感受,會懂得什麼叫做敬畏和邊界。
《給孩子立規矩》的書中有這麼一句話:
“管教很難收到來自孩子的感激,直到他們經歷了為人父母的酸甜苦辣。”
立規矩的路,並不愉快,但唯有溫和溝通,堅定執行,才是送給孩子受益一生的禮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83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