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許可請勿抄襲。
孩子的成長可以說受到外部與內部的雙重環境,然而內部環境也佔有絕大部分因素,然而這一點恰恰被家長忽略,多數家長重視的是如何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讓孩子享受被愛的時光,然而卻很少教導孩子如何去愛別人,以至於當孩子面對被愛與主動示愛時,她們反而變得不知所措,甚至做出一些家長難以理解的行為。
寶媽小米前幾天帶著女兒去遊樂場玩,畢竟是週末平時自己與丈夫都在忙工作,趁著休息時間帶著孩子盡享一下母女兩人的相處時光,所以即便可以好好在家休息,小米還是陪著女兒來到她期待已久的遊樂場。
可是誰知道剛到遊樂場沒玩幾項遊戲,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寶媽小米擔心偶爾被雨淋到生病,就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擋雨,自己卻被淋成了落湯雞,當女兒看到自己渾身溼嗒嗒的卻是用手指著媽媽笑到:“像只落湯雞。”女兒的這種行為多少讓媽媽有點失望,不都說女兒是小棉襖,怎麼到了自己像個冰塊,不知道關心人。
那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變得有愛,懂得關心身邊的人。
感同身受
孩子缺乏關愛之心,並不是說孩子本身沒有愛,要知道人生來都是善良的,當我們站在的角度不同,自然所對應的行為也會各不相同。由於孩子們缺乏成人角度的廣角思維,活在自我認知的世界中,自然會表現出自私冷漠態度。
所以當孩子嘲笑別人或者伸手打罵同伴的時候,這時家長不妨嘗試讓孩子試一下角色轉換,試問當你被眾人嘲笑,或者別的小朋友打罵時,內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或許此時你的孩子會內心有所觸動。
以身作則
孩子成長的環境,多半在家庭中成長由家長陪伴。然而多數家庭的做法是將孩子保護的很好,避免受到外界的傷害,讓孩子盡享家長的保護與關懷。然而這種恰恰讓孩子失去了主動愛他人的本能。
此時家長們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家人之間如何有愛,看到媽媽打掃房間很辛苦,主動做家務,吃了好吃的零食與水果,懂得跟爸爸媽媽分享。總之,讓孩子在生活中明白給予與饋贈的真諦是什麼?
故事教學
講故事是每個孩子在童年中都會纏著爸爸媽媽做的事,看似故事情節很簡單充滿孩童世界的幻想與構思,但家長卻不知道這種貼個孩童世界溝通的方式,恰恰也是最簡單,教育效果最好的,所以家長們不妨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挑選一些有愛、互相幫助的主題故事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耳濡目染,時間久了自然會模仿故事情節中的場景,懂得去關心身邊的人。
所以要想讓你的孩子變得有愛,將來被更多的人喜歡所接納,家長在孩子教育中要多花費心思,有時家長的引導勝過名師教學,只有家庭教育改變,你的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與教誨!
透過漫畫的形式,和你分享育兒知識。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點贊轉發一下吧。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