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親生的孩子養不熟”?大家誤會了,娃跟誰親與這些因素有關
有些孩子是不幸的。他們一出生可能就沒有了父親、母親,無論是父母離婚也好,去世也罷,孩子才是最可憐的存在。
現在有很多家庭都是重組家庭,尤其是有“後媽”存在的家庭,很多成為孩子後媽的女性都非常難做,一是因為孩子跟自己不親近,二是因為孩子養不熟。那麼孩子跟誰親,就只有血緣這一層關係嗎?
一個朋友和我抱怨,說自己這個後媽真難做,不是自己親生的就不行,養不熟。還列舉了很多事例,其中最深的就是。
朋友覺得自己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了(因為孩子要什麼她給買什麼)。但一次孩子的親媽回來了,孩子就跑到他親媽那去,怎麼叫也不回來。
當孩子看見他親媽時,“媽,媽,叫的可親了”,這讓朋友受不了,她說這孩子的媽媽都走了好幾年了,回來孩子還和她那麼親,這讓朋友很傷心,她就覺得自己沒有孩子的親媽重要。
很多當後媽的女性都會認為無論怎麼養孩子,都覺得這孩子跟自己不親近。這是為啥呢?
孩子在年紀尚小的時候,是親媽有依賴的,無論是血緣還是依賴感,孩子對親媽的親近程度有時比對親爸的親近程度還要大。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孩子的思想漸漸成熟,他對媽媽的依賴感就沒有那麼強了,因此很多媽媽都會抱怨說“孩子長大了就不和自己親近了”
其實無論是親媽和後媽都是會有這個困擾的,只不過,後媽真的不能代替親媽的血緣關係,但後媽不是一定得不到孩子的親近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會發現,孩子逐漸親近的人不是自己了,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代表後媽的機會來了呢?
其實除了血緣關係外,孩子和誰親近也與這些因素有關,後媽不用著急,真心對待孩子一定會有收穫親近感的那天。
一、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血緣的親近感是抹不掉的,但長久的陪伴卻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在年紀尚小時,孩子失去親媽的陪伴,這時候若是迎來一個真誠且對娃上心的後媽,娃也是會和後媽親近的。
孩子小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只有陪伴才會消除孩子的不安與孤單,才會讓孩子對給他安全感的人產生親近感。
二、理解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親媽很少會理解孩子的感受,因為媽媽們的目的性都很強,即孩子要有出息,要好好學習,因此會給孩子補課等等,但對孩子來說,這個時間段,他們最需要的是理解,理解他的所思所想,和他們成為朋友,而不是把事物強加給他們的領導。
因此這個時候,也是後媽最容易讓孩子對其產生親近的時間,即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但卻能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而非約束。
三、認同
當孩子上學後,他更多的是需要認同感,只有認同他的才是最關心他的人,這是上學時期孩子的內心想法。
當然很多時候,家長是無法認同孩子天馬行空的這種行為的,比如在作業上畫畫等,這時候的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同,誇讚,但親媽卻會覺得孩子玩物喪志,而後媽會支援鼓勵。這也就造成了,很多親媽傷心的時刻。
孩子跟誰親與這3點因素都是有關的,當然不是說親媽就一定管得嚴,不贊同,後媽就一定是為了孩子,但對於那個時期的孩子來說,他需要的這些誰能給他,他就會和誰親。
寫在最後:
後媽,親媽都是媽媽,只要你真誠的、真心實意的對待孩子,無論孩子和誰親近,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好。
但要強調的是,你怎麼對孩子,孩子長大後就會怎麼對你,因此無論是親媽還是後媽,希望擺正自己的態度,對孩子一視同仁,往正方向去引領孩子。
今日話題:你對孩子跟後媽親還是跟親媽親,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