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理論中,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中,“氣”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構成宇宙、人體中最基本的一個元素,這也就是說,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人體的一個器官,實質上都是由無形的“氣”凝聚成的有形的事物,《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陰陽二氣不僅能產生天地,還能產生萬物,這其中也包括人。
人體是一個不斷進行著迴圈的運動場,促成這種運動的物質就是我們所說的氣,它是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人的空氣三部分組成。
但氣的存在又是透過它的運動來實現的,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機”,它包括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這四種運動在人體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內進行,進而促進了人體內部的迴圈,即《金匱》所謂“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而人體氣機運轉的基本形式一旦停息,人之生命也將終止,《內經》中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及“氣止則化絕”。
《難經》說“血主濡之”,意思是說血的主要功能是濡養皮毛、筋骨和臟腑,而它的這種濡養功能只有依賴於“氣”的推動才能得以實現。《內經》認為:“氣血通暢,則百病不生;氣血不暢,則疾患自現”。
因此,任何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或在皮肉、筋骨,在無法確定病因、病機的情況下,從氣血入手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
從臨床來看,中醫認為,人到了中老年所出現的色素沉著、皮膚粗糙、老年斑、鞏膜渾濁等都是“瘀血”的表現,而諸如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老年痴呆、前列腺肥大、中風等疾病的發生也幾乎都與“氣滯血瘀”有關。因此,國醫大師顏德馨先生明確提出“人體衰老的本質在於氣虛血瘀”的理論,並指出“益氣化瘀才是延緩衰老的可靠途徑”。
日常生活中,為保持臟腑氣血的通暢有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要保持飲食均衡,特別注意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分,以充養氣血,保證氣機運轉的能量;
二要長期堅持適宜適度的運動鍛鍊,以增強氣機的活力;
三要善於調節情緒,保持健康樂觀的精神狀態,以防氣機鬱滯和逆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