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什麼?在心理學上,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這意味著性格是人後天形成的品格,因此具有可塑性,可以被培養的。好的性格能影響孩子一輩子,所以父母都想孩子有良好的性格。那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圖中發現什麼
剛出生時,新生兒大腦中的許多神經元很少與其他神經元相聯結,但在出生後的頭兩年,神經元網路會變得越來越複雜,隨著孩子成長大約到三歲左右,80%的聯結會建立起來。
6歲之後,伴隨著經驗和刺激神經元之間的聯結會出現擴充套件或消除。某些經驗因為不斷被強化而被保留下來,而一些不常用的聯結就會慢慢地被修剪,這就是大腦所謂的“用進廢退”原則。
青春期,大腦繼續發展,其中尤以負責理性決策、管理情緒等功能的前額葉的變化最大,因此青春期也被稱為大腦的“第二次機會”。
既然透過大腦的發育,已經知道培養寶寶的時間點了,那麼我們又要思考哪些行為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呢?
一、父母表達情緒的方式
父母表達情緒的方式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對孩子來說都有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孩子都在模仿父母表達情緒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說的“性格遺傳”其實都是我們在無意識狀態下的情緒表達方式被孩子模仿和學習後產生的相似情況。
對於孩子來說,除了本能的哭和笑,很多的情緒行為都是來自於後天的學習,在還不會走路,不會語言表達的時候,父母是不是會常常與孩子互動,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是不是會常常樂呵呵地笑,這其實就是我們通常就看到的性格表現了。
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的愉悅、生氣、傷心、恐懼、焦慮等等這些情緒產生的頻率和行為都會被孩子所看到,而這些行為表現都會成為孩子最初對這些情緒的認知,也會成為他們最初的可能也會是影響最深的反應方式。而這些反映方式在旁人看來,就是性格表現了。
二、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
在孩子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我們是鼓勵孩子,還是阻止孩子;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是大吼大叫的批評,還是聽孩子解釋。
我們的態度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新事物的反應。如果這個孩子表現出對嘗試新事物的膽小、謹慎,那很可能是因為成年人在對待他嘗試新事物時缺乏鼓勵,過多的提醒以至於成為干擾,過多的控制和干涉,不關注孩子的承受能力而一味地逼迫。過多地強調做事的結果要成功,而忽略了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生活方式、交友方式、表達方式的不同,每個孩子都會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格。
不正確的對待,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狂躁,偏執,自卑,依賴性強這些都會作為負面影響孩子的人生。所以父母日常情緒如何表達,對待孩子的態度如何,才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關鍵,為他的人生道路做最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