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4忍”,做明智父母,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學霸札記」一個分享學習資料的平臺
中午12:00與你相約~
▼
導讀: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龍成鳳,所有父母都在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著,可惜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很多家長開始困惑了,因為他們發現孩子並不會按照自己期待的路線成長,他們更多時候是“不按照套路出牌”的。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身為父母要做到的是,在孩子的身後遠遠地帶領,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主導者,而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個陪練,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親子位置發生了互換,那麼養育就會出現問題。
能忍住以下4點的家長,孩子長大後一定不會差,大機率會很優秀。
忍住“插手”,不越界
現在孩子的成長習慣,與我們小時候完全不同,我們那時候父母都很忙,絕大多數孩子都是處於“散養”的狀態,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正是因為這種養育方式,我們很多人自立能力比較強。
現在呢?很多家庭裡,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很多事都忍不住為孩子代勞,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隔輩親”真得會把孩子寵上雲端。
7、8個月的孩子鍛鍊手指抓握食物,自己往嘴裡塞;1歲左右的孩子,用勺子鍛鍊自己吃飯;2歲左右學習自己穿衣,直到上幼兒園可以獨立完成日常自理;3歲後,嘗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疊放衣物、幫助擺放碗筷、扔垃圾以及玩具歸位等等;上學後,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適當“放權”,讓孩子學會做決定,慢慢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有了掌控感後,他們會更加自律,長大後才能夠做自己的主人......
大家還記得頻上熱搜的朱雨辰的媽媽嗎?她用整個生命去愛兒子,正是這密不透風的愛,將兒子逼上了“深淵”。
忍住發洩情緒,不暴躁
看到這裡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衝孩子發火的瞬間,是在解決問題呢,還是發洩自己的情緒呢?
太多父母生氣的核心是因為情緒受到傷害,本質上是因為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看到很簡單的題孩子做錯了,第一反應是非常生氣,然後控制不住地衝孩子大吼大叫,情緒是發洩出去了,你覺得很爽,可是這種發洩是一把雙刃劍,既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於結果還無濟於事,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每次發脾氣前,不妨試著覺察自己的情緒,不要回避責任、評判孩子,很多家長會把自己發脾氣的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比如不聽話、不好好學習等。
成長在父母暴躁情緒裡的孩子,可能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很長的時間來修復內心的創傷。
多少孩子是伴隨著“別人家的孩子”長大的,父母從小就以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為了孩子能夠爭氣,奉行“挫折教育”。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習得性無助”,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這類人總是會自我懷疑,認定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會無濟於事。這種無助往往來自於外界的打擊,尤其是從小父母的打擊。
“中國式的自卑,往往源於沒有尊嚴的教育”。我們的語言是有能量的,如果努力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積極讚美孩子,給孩子貼上積極的“標籤”,他們就會向著父母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嫌孩子磨蹭、速度慢,是大部分父母都容易犯的通病,催促孩子幾乎在每個家庭都會上演。
事實上,父母催促孩子,有時候是因為自身性子太急,有時候則是對孩子期待過高,他們意識不到每個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節奏,催來催去收效甚微,下次孩子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舅’”。
每個孩子的節奏不盡相同,如果用成人的思維催促孩子,強行摁下“加速鍵”,就會打亂他的內部節奏。
小不忍則亂大謀,父母是孩子的堅強後盾,有了父母強有力的支援,孩子才會走得更遠,孩子的人生不是短途,而是一場馬拉松,父母的“忍”既是一種大愛,又是一種智慧,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請不要急於一時。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