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圖爸爸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我們總是會對孩子說:“做人要誠實不能說謊”。
可是有些時候自己的行為卻影響到了孩子,甚至會讓他們認為說謊是爸爸媽媽的正常行為,所以不管父母說什麼,也不能讓他們保持誠信的狀態。
前段時間去逛商場的時候,閨蜜的孩子文文看上了一款玩具,但是當時可能閨蜜帶的錢不夠,就對孩子說“下次媽媽給你買好不好?這次媽媽錢沒帶夠。等到下次爸爸一起來的時候,讓他給你買,聽話好嗎?”
本以為聽完這句話,乖巧懂事的文文會立即答應。沒想到文文一下子躺在地上不走了,表示“上次你也是這樣說的,每次都是下次,下次,可是你從來沒有兌現過,我再也不願意相信你了。今天你要是不給我買,我就不走了”。
看到這樣的情況,閨蜜也是非常的尷尬,確實自己兜裡真的沒有帶錢,卻因為之前欺騙孩子的行為,使得他們對自己並不信任。
在很多父母的想法之中,總是會利用
“下次”
這樣的話語去教育孩子,表示“自己現在沒有能力,等到下次的時候自然就會滿足孩子”。
看似是答應了孩子的條件,但實際上什麼也沒有做,也會引起孩子的不滿。
相信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自己答應孩子的事情,不太願意去做之時就會表現出來所謂的
哄騙法
。
利用暫時的哄騙去讓孩子相信自己,同時有一部分孩子很有可能忘記,那麼自然而然爸爸媽媽再也不需要擔心。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有一次他們特別想要某種東西,爸爸媽媽還是利用“下次”這樣的話語來哄騙孩子,也會讓他們記起之前所有的事情,同時認為爸爸媽媽永遠都在騙自己。
或許偶爾短暫的方式,去緩解自己當時面臨的尷尬是正確的,但是長時期使用這種所謂的哄騙教育法,來應對孩子所有的要求,就會影響到孩子對我們的印象。
除此之外,也會使得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較為明顯的哄騙行為。
為什麼不能在給孩子購買的過程中直接說出自己的理由呢?難道只有透過哄騙才能解決這一個問題嗎?
實際上,每一位寶媽在進行哄騙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就暗示出來較為本質的原因。
你為什麼要利用哄騙教育?這些理由,千萬別逃避
“媽媽媽媽,我們下週去遊樂園好不好啊!上週你已經答應了,說這周去。我已經準備好了,作業都已經寫完了。”
“爸爸,上次你說要給我買的汽車,這次可以買了嗎?我真的好想要啊。上次我就說這次再買,我最近這兩天表現也挺好的,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答應我,滿足我這個願望。”
在父母的想法之中,所謂的下次其實就是不答應。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其實內心具有期待,認為爸爸媽媽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在下次自然而然會滿足自己的要求。
為什麼爸爸媽媽會利用哄騙的教育呢?
1)以自己忙為理由開脫
確實現在經濟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父母在生活之中表現出來的狀態是極其勞累的。
長時間如此,自然而然也不願意在週末的時候出去活動只想宅在家裡。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精力較為旺盛。和疲憊的父母相比來說,對於外界的事物還是較為好奇。
遇見這樣的情況,父母或許就會利用孩子內心心疼爸爸媽媽的情況去為自己開脫。
畢竟說幾句“爸爸媽媽這周太辛苦了,等到下次好嗎?”相信孩子也會理解,只是一次又一次,下次何其多?
2)認為孩子年齡小,總會忘記
在父母的想法之中,孩子的記性比較差,所以這次答應他們的事情,下次說不定孩子就不再想去了。
看似是對孩子正確的分析,實際上卻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想著去滿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在三歲以後他們的自我意識較為明顯,也會分析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以及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
如果我們以為孩子並不懂得自己所說的話語有什麼暗示性意義,就會對孩子敷衍了事,這樣的行為是較為錯誤的。
試想一下,孩子明明特別想要這個玩具,爸爸媽媽給了孩子期待,最後卻又不太願意去滿足,豈不是讓他們很痛苦?
確實透過一定的哄騙教育可以讓我們更加的舒適,避免孩子在一旁過分的吵鬧,但實際上卻會影響到孩子本身的成長。
我們也會發現,那些
經常經歷哄騙教育的孩子,他們對於父母完全不信任之後,就形成撒潑打滾、立馬說立馬做的性格。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體諒自己,為什麼不直接說出來,而是利用哄騙教育的方式呢?
哄騙教育可別當兒戲,一時的省事兒會給孩子心理和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所謂的哄騙教育,主要體現在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
如果孩子從小就遭受到這樣的影響,那麼長大之後他們又如何和別人一起相處呢?
在和別人相處之時,如果也是利用這種所謂敷衍了事的狀態去應對別人,自然而然也會使別人不再信任自己,對他們的人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①信任感的建立越來越困難
從上面的分析之中,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不管是孩子對別人建立信任感,還是別人所謂的話語,對孩子的衝擊其實都在逐漸的減弱。
在親子相處過程之中,爸爸媽媽所說的話都不能夠實現,孩子又憑什麼去相信其他人的?
在父母的影響之下,孩子也瞭解到了這種所謂哄騙教育的好處,自然而然在和別人相處之時也會使用,所以這種信任感建立就會越來越困難。
②孩子有模有樣的學習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孩子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是較為明顯的。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時,孩子慢慢的也會學習父母這種所謂的哄騙。
哄騙本質就是欺騙,它會影響的一個人本身的性格、品質。之前有相關的研究證明,孩子在兩歲之後就已經有說謊的能力,如果爸爸媽媽長期以說謊的姿態去應對孩子,他們也會快速的學習。
以後我們想要從孩子的口中聽到一句實話,是不是會顯得較為困難呢?
③孩子缺乏主動性
你這次把作業寫完了,過會兒媽媽就給你買零食吃,我們立馬去超市。
這次考試要是考第一名,媽媽絕對下次去超市就給你買最喜歡的玩具。
這周表現好,下週爸爸媽媽絕對帶你去遊樂場,我們一起去玩旋轉木馬吧。
對於孩子來說,所吸引他們的並不是媽媽答應的過程而是最終的結果。
超市買零食、買玩具、去玩旋轉木馬,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如果爸爸媽媽剝削了孩子的最終享受的過程,自然而然孩子也不再願意主動地努力。
哄騙教育不可取,想要自家孩子乖巧懂事,寶媽要懂得這幾點
很多父母總是忽視了自己孩子本身的接受程度,甚至以一種哄騙的態度去應對孩子。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如何去糾正讓孩子能夠體諒自己,同時又能夠主動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1、將真實的原因告訴孩子,取得他們的諒解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所有答應的事情儘量要做到,做不成的事情千萬不要答應,這會給孩子形成一種印象。
只要爸爸媽媽答應的必然能夠完成,這種親子之間的契約其實對於親子關係的融洽是有一定幫助的。
我們如果真的出現了不能滿足孩子要求的情況,也要將真實的原因告訴孩子。
比如爸爸媽媽這周真的非常的疲憊,這次媽媽有什麼事情,看似簡單的解釋,其實也表達出來父母對於孩子的重視,避免孩子內心受挫。
2、物質獎勵教育要少用
孩子本身的成長應該是他們不斷前進的過程,父母在這個過程之中也應該儘量減少物質獎勵。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完全被物質獎勵吸引,他們是否會存在沒有物質獎勵就不再願意行動的情形?
如果一味地以這種物質獎勵激勵孩子不斷地前進,當所有的獎勵消失時,孩子就會成為一個一無是處的人。
我們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具有主動性,所以選取鼓勵式的教育,比過度獎勵更重要。
3、規範孩子的行為
很多父母表現出來哄騙教育,其實是自家孩子較為調皮總是纏在爸爸媽媽一旁。
我們也應該讓孩子瞭解到,在內心有訴求之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是怎樣的?
一味地煩擾父母並不會得知好的結果。
比如孩子想要去遊樂場,卻一直纏在爸爸媽媽旁邊請求,這樣的行為既影響了父母的心情,同時也會讓孩子認為撒嬌、暴躁、撒潑等形式都有作用,這也是較為錯誤的。
正確問題正確處理,才是父母教給孩子的方式。
孩子在成長過程之中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我們也應該瞭解清楚。而我們上面所說的哄騙教育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希望家長能夠明白它所帶來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儘量使用鼓勵式教育,促進孩子主動的進步。
(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