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當中往往是幾個大人在看管一個孩子,當孩子發生一些不舒服的時候,往往會使大人們非常的驚慌失措。其實這些家長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發生一些疾病,都是一些必要的經歷。並且有一些病表明我們的身體正在成長。
孩子發燒,不一定是病
面對正在發燒的寶寶,許多家長心急如焚,恨不得寶寶吃了藥,體溫立即回到36.5℃。
其實,孩子發燒不一定是生病,也不一定是壞事。兒科專家說,其實發燒本身只是一種症狀,而非一種疾病,它代表著身體對抗外來病原體侵襲所出現的正常反應,有的時候也不一定是由感染引起。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發燒,為什麼?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比成人活躍得多,他們正處於迅速生長期,小身體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部分就可能表現為發燒。
此外,兒童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一些外在因素也常常可能引起他們體溫的上升,比如剛洗完澡、剛喝完奶、剛運動後、穿得太多等。
孩子喊疼,也可能是生長痛
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該睡覺了,孩子卻開始哭鬧喊腿疼,非要媽媽揉一揉。回想一番,白天沒磕沒碰,仔細檢查也沒有異常。大人越想越害怕,最終還是放心不下,趕緊奔醫院檢查,醫生多半解釋說一切正常,只是生長痛罷了。
原來生長痛是兒童生長髮育時期特有的一種生理現象,多見於3-12歲生長髮育正常的兒童。一般認為生長痛的病因與骨骼生長迅速有關,兒童骨骼生長迅速,而四肢長骨周圍神經、肌腱、肌肉生長相對較慢,因而產生牽拉痛。兒童過度活動,或發育中組織代謝產物過多,引起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從而造成肌肉痠痛,也被認為是兒童出現生長痛的原因。
病好得太快,不見得是好
每一種疾病都有其自身發生、發展到康復的規律,所以不能因為大人自己擔心,就要求醫生立即把病治好。
以普通的感冒發燒為例,完全康復至少需要一個星期。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遭遇,白天剛帶寶寶去過醫院,把溫度降了下來,可一到晚上寶寶再次發燒,一家人又手忙腳亂地把寶寶送到醫院。明明吃了退燒藥,體溫為何仍會反彈?
專家解釋,寶寶的發燒出現反覆其實很正常。他發燒是因為體內感染了細菌、病毒,出現了炎症。就算寶寶吃了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藥物,但炎症並不可能立即消失,退燒藥也只是暫時將溫度降下來,當藥效一過體溫會再次上升。
這三個誤區,家長千萬別犯
誤區一:把消炎藥當家裡的常用藥
我們俗語中所說的消炎藥指的就是抗生素。。抗生素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隻能殺死細菌,對病毒無效。孩子患感冒時,如果沒有併發細菌感染,是不需要服用抗生素的。
兒童腹瀉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感染性腹瀉絕大多數是由病毒引起,用抗生素也是沒有用的;非感染性腹瀉都無需抗生素治療,這樣有接近90%的兒童急性腹瀉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濫用抗生素不僅造成經濟浪費,還會引起耐藥菌株增長、菌群失調等副作用。
誤區二:家裡越乾淨孩子越少得病
現在的孩子也顯得特別嬌氣,動不動就生病,要打吊針住院。李華斌分析這部分兒童的家庭可能太乾淨了,特別是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生活中會受到更多保護,洗手用消毒液,口渴喝純淨水,活動多在空調房內,這種看似很安全的生活,反而減少了孩子們鍛鍊自己皮膚、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乃至整個免疫系統的機會。
誤區三:補足微量元素不輸起跑線
許多家長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看見別人的孩子都在補鈣,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補就好像吃虧了一樣。於是帶著孩子在做兒童保健時要求醫生扎個手指或抽血,看看是否缺鈣或缺其他微量元素。有的乾脆直接買來補鈣、補鋅、補鐵的保健品給孩子喝。
一般來說,孩子滿月後可以補充魚肝油和補鈣,建議補到2.5到3歲,對孩子的健康有益。除此之外,是否缺鋅,是否鉛中毒等,只要孩子沒有症狀醫生一般不建議抽血檢查,也不需要額外補充。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疾病的發生,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未必是壞事,表明我們的孩子正在健康的成長,所以家長不必太擔心。為了我們的寶貝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也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走近誤區。均衡營養,進行適量的運動,對於孩子成長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