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條、餅乾、小蛋糕……
對於很多人來說,飢餓的時候用這些小零食墊墊肚子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
不過,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很多人不知道,它們可是名副其實的——心血管殺手!
小心零食裡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又名反式脂肪酸,天然存在於牛羊肉、牛奶及其製品中,但由於含量極少,所以對於人體本不構成什麼危害。
然而,隨著食品工業技術的發展。
人們對食物的口感及保質期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於是,從20世紀初開始,一種名為氫化油的特殊油脂橫空出世。
由於它克服了天然植物油脂所具有的熱不穩定性、易氧化性以及不易儲存等缺點,還能豐富食品酥脆的口感,因此被大量應用於市售包裝食品、餐廳的煎炸食品中。
而所謂的“氫化”,就是透過人工誘導的方式,向植物油中適量引入氫分子。
這一過程的本意是對原有的天然食材進行“最佳化”,但實際上卻催生了並不利於人體健康的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一定要少吃!
反式脂肪最大的健康危害是會增加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外,還可能誘發肥胖、癌症、糖尿病、生長髮育、生殖健康、阿爾茨海默症、抑鬱、暴力傾向等健康問題。
據世衛組織估計,反式脂肪的攝入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導致超過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此外,還有研究發現,普通脂肪(順式脂肪)在體內的代謝約為7天,而反式脂肪在人體內的代謝長達51天。
換言之,就是吃反式脂肪讓人增肥的效果特別強,吃1口反式脂肪,就相當於吃7口普通油脂,或者吃4口肥肉。
不過,雖然反式脂肪有害,但是一丁點也不吃幾乎做不到。
其實只要能避免反式脂肪在體內的長期積累,對健康的風險就是可控的。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曾建議反式脂肪的供能比應低於1%,大致相當於每人每天攝入反式脂肪不應超過2.2克。
我們來計算一下,2.2克的反式脂肪大約是個什麼概念。
以現在比較流行的現制現售奶茶為例,其反式脂肪含量約為4.65克/100克。
如果一天喝一杯(約為150~200克),所攝入的反式脂肪就已經超過了限制上限。
學兩招,避免反式脂肪超標
學會在零食中準確辨識反式脂肪,對於健康很有好處。
仔細看食品標籤
氫化油的名稱很多,氫化大豆油、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起酥油、植物起酥油、精煉植物油、植物黃油、植物奶油、代可可脂、植脂末、奶精、麥淇淋等都屬於氫化植物油,不要被其名稱迷惑。
而且,這些名稱在配料表上的排名越靠前,反式脂肪的含量也可能越高
小貼士:這些食物有風險。
脂肪含量高的麵包:起酥麵包、丹麥麵包、奶油麵包等。
油炸食品:麻花、油條、漢堡、月餅、泡麵等,還有一些零食,比如膨化食品、薯條薯片、江米條等。
高脂肪零食:餅乾、泡芙、薄脆餅、油酥餅、蛋黃派或草莓派、奶油蛋糕、奶油夾心餅等。
以“植脂末”或“奶精”命名的食品:咖啡伴侶、珍珠奶茶等。
少吃高溫油炸食物
植物油除了在氫化及精煉過程會產生反式脂肪,在烹炸過程中由於油溫過高、烹炸時間過長也會產生少量的反式脂肪。
所以,日常家庭應控制好植物油的用量,儘量避免長時間高溫烹炸。
(養生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