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身為母親,身邊總有媽媽感慨:

我家孩子小時候,我說話都是柔柔的,唯恐嚇到孩子。

現在他越大越不聽話,我也越來越沒有耐心,整天都在吼叫中度過,青春期就是叛逆期,一點沒錯。

其實,孩子在成長,父母卻依然站在對待幼兒的原地,當“聽話”成了唯一標準,勢必會出現對峙的局面。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層尚未完全發育,自我意識卻已經覺醒。

當孩子在擺脫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就會抵抗在他們看來是對抗的外在力量,衝動叛逆成了必然形式。

這時候如果父母沒有覺察,依然強硬處理,就像水流遇到岩石,必然激起巨大的水花。

我們常說,柔能克剛,若想孩子的青春期平穩度過,父母要先學會“軟”著來。

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了?

有個讓大家傷感的高贊回答說:

1歲會走路,父母說“你真棒”,2歲會唱兒歌,3歲會背唐詩……父母又說“我家孩子真聰明,簡直是天才”。

可上了小學,尤其是初中高中,最多的問題都是:

作業寫完了嗎;這次考這麼差,你給我說說是怎麼回事;你專心學習就好了,其他事少管……

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孩子稍有不同意見,就被強力鎮壓;問不出答案還要責怪孩子不溝通。

逐漸長大的孩子發現,與父母之間的對話根本不是溝通。

只要像個接收器一樣接收父母給的資訊就好,有時候還可以訊號差一些接收失敗。

有些話幾乎每個孩子都聽過:

不好好學習,以後掃大街都沒你份。

你再玩手機,信不信我把它砸了?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父母的語氣少了面對嬰幼兒的欣賞和讚美,反而都是在挑錯,不是孩子不溝通,而是孩子喪失了交流的權利。

每個人都渴望壓抑或開心時有人可以傾訴和分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信任的傾訴物件是父母。

可是當父母在傾訴的出口亮起紅燈,也就不能怪孩子失去了溝通的慾望。

你有沒有發現,父母還是新手時,面對嬰兒的探索總會給予高度關注和回應,語氣柔軟的引導嬰兒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同一個嬰兒長成少年,能夠清晰表達想法時,父母卻選擇了忽視和阻斷。

因為愛著父母,孩子沉默而疏離,不再爭辯,自己承受了委屈。

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表現出不同想法時問一句,“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我們可以試試看。”

你會發現,嬰兒會告訴你看到小螞蟻的驚喜,青春期的孩子也能向你訴說遇到挫折的失落。

父母語氣軟下來,孩子才能看到溝通的路,不在青春期裡走失。

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這句話幾乎成了快速解決問題的法寶,又何嘗不是一種勝強凌弱的鎮壓?

網上總是充斥著孩子在學校打架、玩手機、玩撲克叫家長的新聞。

有的家長衝冠一怒,打了孩子,孩子又一怒尋了短處。

我們總是把最壞的態度和脾氣給了最親近的人,打罵孩子從不手軟。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建立自我的敏感期,父母的態度可以毀掉孩子的認知,也可以建立孩子的認知。

伏爾泰曾說,“自尊心是個膨脹的氣球,戳上一針就會發出大風暴來。”

欣賞和尊重孩子,孩子才能獲得尊嚴,才能思考自己未來應該擔起的責任。

曾經有一個男孩因為打架,被老師陶行知叫停,要求放學後去辦公室。

當陶行知看到男孩如約等在辦公室時,陶行知拿出一塊糖說:“你比我早到了,這是獎勵你早到的。”

在男孩疑惑不解時,陶行知又拿出一塊糖:“我叫你停手你能停手,說明你尊重我。”

此時男孩已經低下了頭。

緊接著陶行知又拿出一塊糖說:“你打架是因為那個男孩欺負同學你才出手,說明你很有正義感。”

此時男孩哭著說:“老師,我錯了,我打的不是別人,那是我的同學。”

陶行知拿出第4塊糖:“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棘手的問題就這樣輕鬆化解,並達到了教育目的。

遇到類似的事情,父母的本能卻是發脾氣和鎮壓,孩子也預測到會出現的局面,早早做好了對峙的準備,結果往往兩敗俱傷。

要知道,父母的態度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如果父母能改變自己,讓溫和成為本能,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

找到孩子與之相關的閃光點,溫柔而堅定地肯定孩子,讓孩子感到尊重和理解。

孩子才能有被認可的自信,從而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總有人說,中國的父母太偉大了,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包辦了一切,每一對父母都像超人,為了孩子無所不能。

孩子的任務就是健康長大和好好學習。

可也正是因為父母包辦了一切,讓孩子在成長路上沒有了努力的方向,迷茫和疲憊成了常態,等、靠、要成了本能。

身邊有個媽媽,兒子已經十幾歲了,每天早晨還要媽媽給穿衣服繫鞋帶,十幾歲的男孩被照顧到沒了自理能力。

當媽媽生病住院後,男孩媽媽開始傷心兒子一點不關心自己,沒來醫院探病一次,還得擔憂誰來照顧男孩。

父母把孩子關在籠中,卻又開啟籠子責怪孩子不能飛翔。

已經被折斷的翅膀,早已不知道藍天與自己有什麼關係,甚至貪圖籠子裡的安逸。

想讓孩子成長,就要給他相應的權利和自由,才能有力所能及的責任。

比如,有一位爸爸出差之前會把兒子叫到身邊,告訴他照顧好媽媽,替爸爸承擔這份責任。

比如,讓孩子在放學回來的途中順便買幾個蘋果,剩下的錢可以自己支配。

再比如,讓孩子監督父母每天讀書半小時,做不到就接受處罰,給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有人開玩笑說,最簡單的教育就是: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演員海清被譽為有個天使兒子,學習優秀,運動健將,自律達人。

當海清買了新球拍想和兒子一起玩時,得到的卻是兒子的婉拒:

“媽媽,等我做完作業再陪你玩,你先自己玩一會。”

身為父母,也可以柔弱,適當依賴孩子,讓孩子反過來照顧父母,並真心表達對孩子的感謝。

用溫柔有愛的方式把孩子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才能激發孩子的責任心和擔當。

被剝奪的成長,長勢再好也只是一棵沒有生機的盆栽。

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當我們精心呵護培育一朵花,這朵花沒有按照預期生長和開放時,我們會不斷尋找自己的原因,思考哪個環節出了錯。

當培育的物件變成孩子,面對這個獨立又有思想的個體,父母卻總在找孩子的錯處,失去了面對一朵花的耐心和自省。

身為父母,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偶像包袱”反而越重,不容孩子置喙和反駁,變得越來越強硬。

其實,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父母軟著來,平等的對待孩子,用一朵花開的時間,自然會等來綻放的喜悅。

作者 | 曉爽,一個忙裡偷閒的愜意人兒。

圖片 | 視覺中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75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青春期,你得“軟”著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