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那麼壯實的寶寶為啥突然就腦癱了,全因婆婆的這一錯誤“舉動”!

由 嶽洪秀 釋出於 健康

1歲寶寶楠楠還不會站,也不會說話,但是腳勁好大。楠楠媽撐著他站在媽媽腿上,都能把大腿踩得好痛,有時還有青紫,但她一點沒覺得不正常,見人就得意地說:“我家楠楠好結實,像個牛犢子、力氣忒大。”

起初,她聽鄰居老奶奶說“不會站沒關係,有人早點有人晚點,急啥”,所以一直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直到楠楠1歲5個月了,別的寶寶都能撒歡走的時候,楠楠居然還不能站立,媽媽這下真急了,趕緊帶楠楠趕到當地三甲醫院掛了個專家號。

醫生問:“你家寶寶在哪出生的?出生時情況怎麼樣?什麼時候皮膚黃?有沒有抽過筋?”

楠楠媽回答:“我家楠楠是足月的,也是順產,在我們縣醫院出生。出生時什麼都很好,第二天我就和寶寶出院了,出院時,醫生要我出院後每天觀察皮膚有沒有黃。然後出院後第二天就開始黃了,而且越來越黃,有幾天還不吃奶,好煩躁的樣子,動不動就尖叫幾句。有時候還眉毛一皺一皺的,我本來想叫我婆婆帶我家楠楠去醫院,結果婆婆說‘每個吃媽媽奶的孩子都有黃,我生了五個個個都黃,沒什麼大驚小怪’。我一聽,也覺得寶寶皮膚黃是正常的,就沒去醫院,後來也寶寶自己慢慢退了黃。”

醫生再給楠楠從頭到腳檢查了一番說:“哎,腳尖踮地、腳後跟著不了地,怕是腦癱,趕緊去做檢查吧。”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楠楠媽媽一聽,趕緊帶孩子去做頭顱磁共振。檢查結果出來後,醫生說:“你家寶寶的確是腦癱。”

媽媽一聽當場就哭了,後悔不已。

醫生解釋道:“楠楠剛出生沒多久,皮膚黃得很厲害,其實是血液中的膽紅素特別高,導致寶寶得了膽紅素腦病。寶寶當初尖叫,是顱內壓力大;一陣一陣皺眉,都是當時痙攣期抽搐的表現。現在他天天踮腳,不能走也不會說話,就是膽紅素黃進到腦子裡留下的後遺症。”

這麼嚴重的後果,是初為人母的楠楠媽怎麼也想不到的。新生兒黃疸真有那麼可怕?那麼多寶寶都有黃,為什麼偏偏是楠楠出問題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講,寶媽們如何正確面對新生兒黃疸。

一、新生兒黃疸究竟是什麼引起的?

新生寶寶出現黃疸,原本是一種生理現象,和新生兒本身的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新生兒黃疸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所有的氧氣和養分都是由媽媽胎盤提供的,處於氧濃度相對較低的狀態,因此,胎兒需要相對大人而言更多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給自己運輸氧。

寶寶出生後,開始能自己呼吸了,此時血液中氧濃度變高,一方面不再需要那麼多紅細胞,多餘的紅細胞自行破裂;另一方面,新生寶寶的紅細胞壽命也比大人的紅細胞壽命要短。紅細胞大量衰老、裂解,就把大量的膽紅素釋放到了血液中。

但同時,新生寶寶的肝臟還很稚嫩,缺少很多酶,多出來的膽紅素肝臟來不及分解;而血液中能運輸膽紅素的幾種蛋白也不夠。

這一切導致了膽紅素的生成速度遠遠超過處理、排洩速度,在體內越積越多,就引起了寶寶皮膚變黃。

成人的血液裡,膽紅素只要超過2mg/dl就會出現皮膚黃、眼睛黃;但新生寶寶卻要超過5mg/dl才能看出皮膚黃。

不過,只要血清膽紅素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在正常的範圍內、寶寶沒其他不正常的表現,都是正常的生理性黃疸。

超過80%的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後早期會出現皮膚黃[1],但一般在出生後2~3天才出現,只是臉、脖子、眼白、身上部分皮膚變黃,但小腿、前臂、手心腳心黃得不明顯,吃奶、精神反應、睡眠各方面也沒什麼異常,持續時間可能只有5~7天,一般不超過2周就會消退,不需要特殊處理。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是出生後24小時內、全身皮膚都黃得厲害、而且持續時間超過2周,這叫做病理性黃疸。它有多種病因,可分為三類:

1. 生成太多

比如,媽媽和寶寶血型合不來(比如媽媽是O型,寶寶是A型或B型),媽媽體內產生的抗體透過臍帶進入寶寶身體內,造成寶寶的紅細胞大量被破壞、引起了溶血。溶血是新生兒黃疸最嚴重的一種病因。

此外還有身體不同部位的出血、感染、紅細胞酶缺乏(比如多數人聽過的“蠶豆病”)、紅細胞形態不正常、以及各種血紅蛋白病,也會造成病理性的黃疸。

2. 膽紅素代謝障礙

就是肝臟“抓不住”血液裡的膽紅素,可能是缺氧、藥物影響,還可能是遺傳導致的多種先天代謝缺陷疾病。

3. 膽紅素排洩障礙

就是肝臟能“抓住”膽紅素,但是排不出去,具體病因如肝炎、先天性的代謝缺陷疾病,膽道閉鎖等[1]。

無論上面的哪種原因,寶媽們都不能掉以輕心,發現寶寶皮膚黃得厲害,就要及時去醫院治療。治療方法常見的有光療、換血療法、藥物治療等,需要醫生結合具體病情決定[2]。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黃疸叫做母乳性黃疸,往往發生在純母乳餵養的寶寶身上,是母乳中的某些物質導致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能力異常。但寶寶除了黃,沒有什麼其他不正常的現象,持續的時間可有1~3個月,也不需要特別處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關於新生兒黃疸,新手爸媽有哪些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新手爸媽很容易聽從老一輩的觀念,認為“大家都有黃,操什麼心,到時間就會退”。

像楠楠媽這樣的情況,在醫院經常能見到,容易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機,給寶寶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對家庭也是沉重的打擊。

其次,也有另一種極端,家長一見到新生寶寶皮膚黃就驚恐不已,恨不得立刻飛奔去醫院住院治療。跑了好幾家醫院,所有醫生都說是正常的,才忐忑不安地回家。

三、正確的做法是怎樣呢?

如果寶寶出現皮膚黃,家長們可先帶寶寶到醫院先透過皮膚簡單做個膽紅素測量(經皮膽紅素水平測定,不需要刺破皮膚);如果結果顯示不正常,再在醫生建議下去做肝功能和其他檢查(如血清膽紅素測定等),由醫生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入院治療。

參考文獻:

[1] 王衛平,孫錕,常立文.兒科學[M].2018年8月第9版第2次印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11-115.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兒科雜誌, 2014, 52(10):745-748.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