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s glaires sentent- elles mauvaises?(您痰液有臭味嗎?)”
“tes- vous essoufflé? Si oui, dans quelles circonstances ?(您氣喘嗎?在什麼情況下氣喘?)”
“Avez- vous eu de l'asthme ?(您有哮喘病史嗎?)”
“Lorsque vous êtes essoufflé, pouvez- vous rester couché ou devez-vous vous asseoir ?(您氣急時能平臥嗎還是隻能坐著?)”……
12月6日上午,一陣陣朗朗的讀書聲響徹山西省衛生健康委人才中心,正在此處進行法語培訓的是2021年中國(山西)援非醫療隊的40名隊員,他們將於2021年年底和2022年3月,分別赴喀麥隆、多哥、吉布提3個國家的4個醫療點執行國家賦予山西省的援外醫療任務。
歷時四個多月的脫產培訓,隊員們都有了哪些收穫和改變?第21批援吉布提醫療隊的隊員們即將啟程出發,他們為抵達援助醫院儘快開展工作,又做了哪些準備工作?12月10日,山西晚報記者體驗了隊員們的一天。
A 從不會說到出口成章 隊員的進步有目共睹
6日8時15分許,山西晚報記者來到山西省衛健委人才中心的多功能教室時,已有隊員早早到達。一本援外醫療隊法語培訓醫學教材、一本200頁厚的16 開筆記本、一個筆袋、一個水杯,是每一位隊員的標配。從他們翻開的法語教材和筆記上,山西晚報記者能清楚看到,每一頁書上和本上都用紅筆或黑筆記錄著密密麻麻的筆記。
“我們每個人的筆記至少都記滿了兩大本。”1965年出生的李娟是這批援非隊員中年齡最大的,她說,每天上午三個小時的法語課,下午兩個小時的口語課或專題教育講座,晚上一個小時的自習課,因長時間坐著學習讓她時常感覺小腿憋脹。可為了能高質量地完成此次援非任務,每一位隊員都拼盡全力克服著各種各樣的困難。
據瞭解,此次有3位隊員有過援非經歷,除了他們有一定的法語基礎外,其他隊員都是零基礎。六個月的脫崗培訓時間,除了週末,他們吃住都在人才中心,前三個月是基礎法語的學習,後三個月是醫學專業法語的學習。這一天,他們要學習呼吸方面疾病的問診、查房、幾天後複診的相關句子,及常用句型及詞彙。
“教材上的病例及常用句型,與當地常見疾病有些出入,我們與援非翻譯和隊員,以及當地醫生進行交流,對專業法語課程進行了重新安排。”負責此次法語培訓主講教師遊佳說,隊員們的平均年齡在41歲,已經過了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但他們卻學得特別認真,每天佈置打卡的作業都能認真完成。他們從不會說到現在能用法語進行問診、檢查、開處方,每次的口語和筆試成績都特別棒。
山西晚報記者看到,隊員們打印出來的學習資料中,關於肺炎、結節性肺結核、流行性感冒、陣發性咳嗽、肺氣腫、呼吸衰竭等專業的詞彙就有96個,問診、查房、複診和常用句型就有69句,每一句話中涉及的單詞少則五六個,多則三四十個。
8時30分許,正式開始上課。遊佳先是帶著隊員們高聲朗讀上週學習的關鍵句型和片語,在接下來的講解中,遇到沒學過的單詞,遊佳會特意進行講解,隊員們也會認真記錄。課堂上,遊佳講得認真,隊員們聽得專注。從朗讀到講解,再從朗讀到模擬場景對話,不知不覺間,一上午的法語課即將結束,課堂氣氛依舊非常活躍。
場景對話中,山西晚報記者留意到,隊員們的問診過程全程是無障礙用法語交流。他們如何能從不會說,到現在的出口成章?隊員們表示,一遍又一遍地開口朗讀是關鍵。“我們現在學的是正宗的法語,而當地的法語夾雜著方言,我們曾邀請在太原的留學生進行模擬場景對話,提前適應當地的語言環境。”隊員們說,語言關是難關,為此他們每天學習法語的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
B 一份情懷 他們成為援非醫療隊中的一員
2021年中國(山西)援外醫療隊總隊長郭俊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此次參加培訓的隊員們分別來自臨汾市人民醫院、晉中市第一人民醫院、長治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省汾陽醫院4家援非責任單位,和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晉中市中醫院、長治市人民醫院、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4家協助單位和忻州市人民醫院、山醫大二院兩家責任醫院,平均年齡41歲,是歷年援外醫療隊中平均年齡最小的。當問及此次援非的初衷時,他們這樣說,“從小就有一個軍人夢,幾次都失之交臂。長大後,就有了一顆報效祖國的心。”“祖國需要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言傳不如身教,我們覺得孩子長大後,會為爸爸(媽媽)驕傲。”
1985年出生的田樹傑是山醫大二院針灸科的主治醫師,他曾錯過兩次當兵的機會。“讀高中時,我錯過了招收飛行員體檢的機會,那時我病假在家,村裡沒有電話,學校聯絡不上,等我返回學校的時候已經體檢結束。上大學時,因為種種原因,我錯過了入伍的機會。讀研究生時,我知道有援非的機會,就想著一定要去,用另一種方式報效祖國。”田樹傑說,今年有了機會,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幸運的是通過了層層篩選。
1990年出生的謝孟是臨汾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的主管檢驗師,他也是此次援非隊員中年齡最小的。“都說90後是缺乏擔當的一代人,我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大眾對我們的誤解。”謝孟說,他是比較幸運的,今年3月份剛評了中級職稱,5月份就有援非的任務,那時他的孩子即將出生,在做好妻子和父母的工作後就報了名。
午餐過後,很多隊員會進行一些體育鍛煉,田樹傑卻回到宿舍去補覺。“老二剛出生兩個月,為了能多幫妻子分擔些,晚上我負責照顧孩子,一晚上起來3次給孩子餵奶。知道我要去很遠的地方,5歲半的老大也跟著我睡。”田樹傑說,他每天全靠中午的兩個小時補覺,21時後回到家,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複習這一天的學習內容,提交老師佈置的作業。
作為援非醫療隊的隊員,他們舍小家顧大家。作為父母,他們不能時刻守護在孩子身邊,謝孟的孩子剛7個月,李毅鋒的孩子明年要參加中考。作為子女,他們無法陪伴在都已年過古稀的父母身旁。“愧疚是肯定有的,但祖國需要,我們就勇往直前。”隊員們說,好在愛人和父母都能理解,出發前他們能做的就是多陪陪家人,多分擔一些。
C 一種不捨 她們不畏艱苦重走援非路
1984年出生的張琴,是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針灸理療科的主治醫師,也曾是第22批援多哥醫療隊的隊員;1972年出生的韓俊英,是忻州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的主管檢驗師,也曾是第18批援喀麥隆醫療隊的隊員;1965年出生的李娟,是山醫大二院藥劑科的副主任藥師,也曾是第12批援喀麥隆醫療隊的隊員、第16批留任第17批援喀麥隆醫療隊的隊員。她們不畏艱苦重走援非路,問及原因她們均表示是因為有份不捨的情懷。
“每次援非前,我們都會進行6個月至8個月的培訓,這也是我第三次參加培訓,雖然有一定的法語基礎,但每一次不同的培訓內容,都讓我收穫很多。每一天都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李娟說,當地醫院的藥房條件較差,沒有冰箱,帶過去的藥品,有的需要在20℃以下儲存,有的則需要在2℃至8℃的條件下儲存,而當地的最低溫度也有27℃,為了保持藥效,她就和當地醫院申請,院方特別支援,給藥房配了冰箱。
大學時期,張琴就常聽教授講起援非病案,那時的她就有了想去看一看的想法。“兩年的援非經歷,讓我感受到那邊較差的醫療條件,受當地交通工具的限制,外傷和骨折的病人特別多,卻因沒有錢,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很是讓人心疼。”張琴說,在當地,婦女兒童是弱勢群體,她們承受的勞動量不比男人低,她所使用的針灸療法對疼痛性的各種關節或肌肉疾病有明顯療效,同樣作為女性,她想為生活在當地的婦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韓俊英的手機裡儲存了很多檢驗科的儀器和裝置,她說想把這些照片分享給當地的醫護人員。“援非期間,他們常常會問我中國在用什麼樣的裝置進行檢驗,當我告訴他們所有的儀器都是全自動的時候,他們感到很震撼,說想親眼看一看。”韓俊英說。
採訪中,三位隊員向山西晚報記者講了很多她們與當地百姓、醫院和政府官員相處中的點點滴滴,每每回憶起來,總會讓她們心潮起伏,想繼續為援非助力。
D 心理調整 物資準備已就緒他們整裝待發
第25批援多哥醫療隊隊長李毅鋒,第22批援喀麥隆雅溫得婦兒醫院醫療隊隊長秦海麗,第22批援喀麥隆姆巴爾馬尤醫院醫療隊長郭曉亮都已與當地醫療隊取得聯絡,詢問了當地醫院的基本情況,各個科室使用儀器的裝置型號。
“不同的儀器操作起來會有差別,我們的隊員們除了法語的學習,還自己從網上下載相關儀器的影片講解,研究操作手法。”隊長們表示,他們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既要保護好隊員們的安全,又要照顧好大家的生活,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所有隊員們都已做好準備。
第21批援吉布提醫療隊即將在月底出發,隊長侯偉事無鉅細地詢問了當地情況,他甚至多方聯絡到當地的中資企業。“我在考慮萬一駐地的水龍頭、門鎖壞了,能立即找到維修的人。我得做好隊員們的後勤保障工作。”除此之外,侯偉的手機裡還收藏著很多聊天記錄,裡面有他詢問到當地的一些情況,比如當地的最低氣溫通常都在27℃,最高氣溫能達到四五十攝氏度,每天最少要洗兩次衣服;比如當地水中的鹽分很高,帶過去的衣服通常穿不爛卻常被洗爛;比如透過蚊子傳播的瘧疾病,為防止被蚊子叮咬,需要買質量特別好的蚊帳,因為有的蚊子會從蚊帳中的小孔鑽進來;比如當地的生活條件與國內沒法比,生活比較簡單,有時候也會很寂寞;比如剛來的時候隊員們會比較興奮,三個月後,大家的情緒會越來越低落,會想家,會焦慮;比如現在是疫情期間,吉布提每天有確診的病例,出行自由會被限制;比如帶哪些床上用品;比如帶筷子、勺子、指甲刀、多配幾副眼鏡;比如難適應當地牙膏的味道,可帶5個大包裝的牙膏等。
採訪中,總隊長郭俊說,培訓期內,隊員們除了學習專業的法語課外,還聆聽了外交紀律與安全、涉外安全、新冠病毒防控、非洲傳染病防治、新聞宣傳、老隊員經驗分享等專題教育講座,達到援非“應知應會”全覆蓋,滿足了援非各種知識能量的需求。現在隊員們已做好準備,整裝待發。
山西晚報記者 楊洲芬 實習生 蘇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