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重媽輕爸”的寶寶,長大後卻疏遠媽媽,原來是寶媽“作”的

由 南宮丹紅 釋出於 健康

定稿:歐陽比文

血緣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尤其是母親對於孩子的情感往往更加特別,從寶寶誕生初始,長達9個多月的時間,讓每個媽媽都發生了很多微妙的改變。

而寶寶出生後,由於接觸和餵養,往往對媽媽會更親,寶媽們面對黏人的寶貝,也是暗自欣喜。但隨著孩子長大,反而開始疏遠媽媽了。

這讓很多寶媽都感到傷心,難道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嗎?

寶寶小時候“重媽輕爸”,長大卻疏遠媽媽

曉琳的兒子,從小就特別喜歡黏著媽媽,就算是上個廁所,寶寶也會上演一出“離別大戲”。雖然孩子黏人造成了很多麻煩,但曉琳還是很開心的。

不但如此,兒子還表現出“重媽輕爸”的態度,讓曉琳的老公特別吃醋。

但隨著孩子長大,孩子漸漸疏遠了曉琳,曾經的“重媽輕爸”也變成了“重爸輕媽”。兒子和老公反而更親,這讓曉琳忍不住“吃味”。

老公一臉得意的告訴曉琳說:“兒子覺得你太強勢,我就不一樣了,我可是一個開明的爸爸。”聽了老公的話,曉琳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強勢”嚇走了孩子。

孩子長大會疏遠這4種媽媽

1)“一言堂”的媽媽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表示:過於強勢的母親,她們的女兒往往會變得更加刻薄和挑剔,而兒子則會變得懦弱、沒有主見。

和過去的“嚴父慈母”不同,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開啟了“虎媽貓爸”的育兒模式,媽媽在育兒和家庭都處於絕對“領導”的地位。

但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情,過於強勢的母親,會給孩子造成疏離感,一旦孩子長大就會找機會“逃離”你。

2)“工作狂”的媽媽

孩子的依戀建立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0-7個月為初次建立,2歲後又會重新建立,並進入秩序敏感期,再想重寫依戀關係,恐怕就要費一番功夫了。

第二種就是跟孩子接觸比較少的“工作狂媽媽”,雖然寶寶會天然的跟媽媽更親近,但畢竟感情也是需要時間建立的,缺失的母愛也不是能一下子補回來的。

這類媽媽等孩子長大後,再去關心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反感,變得更加疏離母親。

3)“發牢騷”的媽媽

很多寶媽都有和孩子“發牢騷”的習慣,有時是說孩子,有時是說別人。

小時候,孩子可能會對母親盲目崇拜,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孩子就會意識到這種“抱怨”行為的討厭,從而遠離母親。

4)“偏心眼”的媽媽

提起“偏心”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想到“重男輕女”,但其實比起性別的偏心,現在的父母更偏向於“能力”的偏心。

對於二胎或者多胎家庭,孩子之間總是免不了要“比較”一番,這時父母的偏心就顯現出來了,優秀的孩子總是能獲得青睞。

但其實這樣的比較,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疏遠親子關係。

如何改善親子關係?

1)給足孩子安全感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黏人”都會特別“享受”,但其實過度黏人也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提高孩子安全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和孩子相處,加強彼此的瞭解和陪伴,從而增強親子關係。

2)尊重孩子的想法

“尊重”作為馬斯洛需求中第四層的需求,不僅是成人需要,孩子也同樣需要。

孩子只有在被尊重和平等對待時,才會更願意我們交流和合作。我們可以關係孩子,但也一定要把握尺度,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尊重他們的想法,寬嚴相濟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3)規範自身,言出必行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言行,不能教育孩子說一套,自己做又是另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