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長大了,為人父母且又看過很多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以後 ,突然感覺,小時候寫的那些讚揚父母給予無私的愛的作文都是隨大溜罷了……
在從事了這麼多年的育兒工作後,雖然明白,在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過得比較快樂和幸福,但有一個大前提就是父母這種愛不扭曲。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並沒有發現,你只一味地付出,卻沒問孩子接不接受。
記得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在問:
我的父母對我很好,可是他們老愛在我面前嘮叨說為了養育我受了多少苦……
我也知道他們為我付出了很多,可是每次回到家聽到這種抱怨我就覺得很厭煩,但我又不能跟他們發脾氣,我應該怎麼辦?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父母,但比較常見的都是一些攻擊型的,比方說對孩子有什麼不滿就直接咆哮或者開罵。也有一部分是沉著型的,選擇對孩子進行積極開導的。這兩種父母型別比較容易分辨。
可是我們往往會忽略了另外一種有毒的父母,善於把無私的愛轉變成情緒上的虐待,這種情感綁架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善意的施虐者。
看似善意的關愛,實質扭曲的情感暴力
你是不是這樣愛“邀功”的父母?
指責孩子時不暴躁,甚至有點溫柔,但是經常把自己是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掛在嘴邊,總想讓孩子知道你的良苦用心。
如果是,那你就需要反思了。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打罵,不貶低,而且可能還會事事都順著孩子,任勞任怨,看似挺好的。
可是,當你不斷地跟孩子唸叨你為了他有多累時,他反而會理解為你不情願、不想做。
我曾經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一個小女孩成績中等,但她很喜歡藝術,當她把自己想報考藝術學院的想法告訴她的父母時,她的父母並沒有反對,卻說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語:
“藝術挺好的,不過就是藝術生將來很難找到一個好的前景,畢竟這也不是一筆小的花費,我們全都搭在你身上了,後半輩子就沒著落了。不過也沒關係,只要你開心我這麼辛苦都是值得的。”
沒有任何責備,只是用簡簡單單溫和的語氣述說出感想,卻讓人覺得話中有話,似乎向聽話者傳輸一種矛盾和壓抑的情緒,讓聽者心生愧疚。這種所謂善意的關愛無疑就是對孩子的情感進行變相綁架。
其實,除了這種溫柔型的說話方式之外,也會有家長喜歡把情感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情況。
這部分家長跟前面知乎上的例子如出一轍。
你是不是喜歡把孩子當做“情緒垃圾桶”?
總是把自身的焦慮情感放大,並且強迫孩子全部接納這種情緒,舉個例子:
“我為了你,起早貪黑地照顧你一日三餐,你還嫌棄我?”
“所有好的東西都留給了你,我都沒捨得讓自己用!”
“我每天掙錢那麼辛苦,你就考一個這樣的成績報答我的?”
你是不是這樣?
習慣往孩子身上宣洩情緒,在你看來,也許只是一種簡單的感情宣洩,但是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父母的話語讓他覺得自己愧對父母的付出,必須要馬上回報父母:
“都是因為我,父母才這麼辛苦,我理所應當要承擔起責任去解救他們。”
這才多大的孩子?需要對父母承擔起必要的責任嗎?
父母焦慮的情感投射,孩子被迫無辜全部接收,最終導致親子職能反轉,孩子過多照顧家長的情緒,變得什麼都不敢做,不願嘗試……
兒女有義務照顧好自己的父母,這是為人子女應做的份內事,但是,一旦這個職能提前進行,這就是一種非常態的表現。
子女們有可能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一旦未能付諸行動或者行動失敗,他們就會透過審視和批評的方式責備自己,長久下去,孩子就變得孤僻,自卑,甚至需要說謊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如何跳出情緒暴力的困局?
•耐心傾聽,互助溝通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情感發洩之後,有沒有真正聽過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呢?嘗試把情緒調整後聽聽孩子的想法吧,孩子終究只是一名孩子,在大人嘮叨發洩過後必然也會有自己的小情緒,這時候就需要父母來幫他適當地調整。
親子溝通是緩和親子關係最有效的方式。試著跟孩子和諧地溝通,別總站在自己的立場出發想著如何犧牲了自己成就了孩子,其實孩子何嘗不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呢?親子之間不存在犧牲,只有互助。
•父母學會轉移情緒,孩子懂得及時辨別
父母的情緒轉移其實不一定要在孩子身上發洩,可以嘗試把情緒轉移到別的事情上,比如說種花,和朋友聚餐,或者運動,這些都是情感宣洩的有效方式。
對於孩子而言,當不得不面對情感暴力的時候,先別急著否定自己,正視自己學會辨別比一切都來得重要。
就像一個人口渴了,在他的面前只有一杯水,但喝水前他總得先去辨別這水乾不乾淨,又或者這是不是一杯有毒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