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時令 | 今日立秋!還會熱嗎?

由 司空梓瑤 釋出於 健康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8月7日9時6分迎來“立秋”節氣,夏盡秋來,金風漸至,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從此開始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

節氣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是說立秋過後,吹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感陰而鳴的寒蟬也將開始鳴叫。

不過,立秋時節,並不是說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

劃分季節要看“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度以下,才算真正到了秋天。

我們常說“熱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 從7月16日開始,到8月24日結束,共40天,而今年立秋的時間為8月7日,也就是說立秋處於中伏期間,中伏期間的溫度可想而知,高溫正當時,因此,從上述時間上分析,立秋過後,熱天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不過,立秋過後,雖然天氣仍然很熱,但是和夏季高溫有些區別,相對來說,立秋過後,早晚期間的天氣會感受到一絲涼爽,但是中午依舊很酷熱,所以,也有“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溼裳”的說法。關注一下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

8月7日 星期五

白天:陰

夜間:多雲

東風3-4級轉微風,31到24℃

8月8日 星期六

白天到夜間:多雲

東南風3-4級轉微風,32到23℃

8月9日 星期日

白天到夜間:多雲轉陰

東南風3-4級,34到25℃

《居有招客者戲成》

宋代:曾幾

蓬蒿小院立秋天,禿鬢悽風雨颯然。

丈室何人問摩詰,後堂無地著影宣,

床頭白酒新浮甕,案上黃詩屢絕編。

不厭寒家淡生活,書窗期與子周旋。

立秋,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秋天即將來臨。

《六月十三日立秋》

宋代:楊萬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風半點無。

旋汲井花澆睡眼,灑將荷葉看跳珠。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連夜書》

宋代:方回

獨倚西樓夜漸深,下弦月欲近觜參。

立秋是日微微雨,病暑衰翁稍慰心。

立秋,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過淮值雨偶成呈王樞密》

宋代:曹勳

明日立秋秋色至,向晚雨隨大風起。

翻盆如麻不足喻,倒海傾江差可擬。

高林老木亞復折,簾幕頹垣紛若委。

須臾霽色上南山,落日燒雲照淮水。

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立秋之後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

《秋日後》

唐代:王建

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曝舊芳茵。

立秋日後無多熱,漸覺生衣不著身。

立秋雖然還很熱,但大自然還是有了變化。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尜尜天”,而且“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

《暮熱遊荷池上五首》

宋代:楊萬里

也不多時便立秋,寄聲殘暑速拘收。

瘦蟬有得許多氣,吟落斜陽未肯休。

立秋,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

明代:夏雲英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寶鴨香消沉火冷,侍兒閒自理空侯。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新秋》

唐代:齊己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露彩朝還冷,雲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裡,安仁謾起悲。

揮手告別了夏,轉身迎來了秋。立秋的日子裡,播春者的步履更加匆匆,追夢者的目光更加深邃。人們匆匆行走在春華秋實的路途上,追尋五穀豐登。

《立秋夜感懷》

明代:沈宛君

涼夜悠悠露氣清,晴蟲悽切草間鳴。

高林一葉人初去,短夢三更感乍生。

自恨回波千曲繞,空餘殘月半窗明。

文園多病悲秋客,搖落西風萬古情。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所以當他們需要表達悲傷的心情時往往就會藉助“秋”這一透著涼意的意象。

《立秋日》

宋代:劉翰

亂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今天,人們往往以“金色”綴之於“秋”,它給予人的往往是豐收的期盼。但在古文人眼裡,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有的只是秋風的蕭瑟、草木的枯敗,一片肅殺的景象。

《重疊金·壬寅立秋》

宋代:黃升

西風半夜驚羅扇。蛩聲入夢傳幽怨。

碧藕試初涼。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許雙鴛宿。

又是五更鐘。鴉啼金井桐。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

立秋節氣中,古人的儀式感

在古代,立秋是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從朝廷到老百姓都非常重視。立秋當日,周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氣。天子回朝之後會對有功的軍人進行獎賞,並開始軍事訓練等活動。

宋代的立秋習俗也很好玩。立秋當天,皇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會高聲說:“秋來了。”奏畢,梧桐如果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算是寓意報秋。

民間則會戴楸葉,人們在立秋當日將楸葉剪成花樣戴在頭上,迎接節氣的到來。又或者將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俗,再不然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祈求平安吉祥。

此外,還有咬秋或者說“啃秋”的民俗,比如立秋日一家人湊在一起吃點西瓜,便算作啃秋了。清代北京人還會吃茄脯,飲香薷汁,希望在秋後可以免除暑熱痢疾之害。

▲資料圖:江西婺源,立秋節氣曬秋忙。

立秋

習俗

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

民俗學者介紹,古代南北方立秋的習俗有很大不同。南方講究用秋水服食赤小豆,據說這樣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北方則盛行“貼秋膘”,因為伏天人們胃口差,立秋吃肉,能補充身體在夏天的虧空。

天津人“貼秋膘”一直都很講究。

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肉,回到家裡洗淨。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放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等,用文火燉。其中的料包可不簡單,是由丁香、桂皮、香葉、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20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的,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

可以說,在這一天裡,整座城市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裡。

除了“貼秋膘”,立秋時吃其他的東西,也叫“咬秋”。“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古代的天津人,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於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

這也是如今的天津人講究在立秋這天吃瓜的由來。

立秋

養生

“一夏無病三分虛”。經過苦夏的煎熬,人們的脾胃普遍較弱,所以不可大補,如果盲目大量、過量進補,處於“虛弱”狀態的胃腸很可能無法承受,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出現食慾不振、食後飽脹、腹脹腹痛等問題。因此,貼秋膘之前,最好把脾胃調理到位,可多食用潤肺、生津、利溼、健脾的食品,如蓮藕、薏苡仁、紅小豆等,也可煮成粥喝。

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傳統貼秋膘習俗也應有所改變,要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整,對於一些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群,貼秋膘時更應注意減少脂肪、糖的攝入。

此外,民諺說“秋瓜壞肚”。西瓜本身性涼,加上立秋後人的胃腸道對寒涼食物的適應力下降,所以立秋後的西瓜應少吃,尤其是冰凍的西瓜,更不能像盛夏那樣大快朵頤,否則易傷脾胃和引發其他疾病,特別是兒童和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忌口。

立秋

手把手教你科學地貼秋膘

首先,過多攝入高脂肪食物不利於養生,進補蛋白質可以選擇魚類。魚肉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秋季的鰱魚、鮭魚等肉質都非常鮮美,既能飽口腹之慾,又有利於身體健康。

其次,主食方面,可以多吃些薯類來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麵,如山藥、芋頭等。食用薯類好處多多,可以預防肥胖和多種慢性病。

第三,初秋天氣會變得乾燥,要少吃辛辣、煎炸的食品,同時別忘了多吃些時令蔬菜和水果。如豆芽、菠菜、胡蘿蔔、芹菜、小白菜、萵筍等蔬菜。

最後,“貼秋膘”的同時一定別忘記動起來,達到攝入和消耗的平衡。

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今日立秋,願津城人民安康!

編輯 | 陳彤

綜合 | 新華網、天津氣象、生命時報、成都商報、金陵晚報、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