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為什麼注意力不集中?這三點不可不知!

由 夏侯依絲 釋出於 健康

和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自控力差,是孩子們比較突出的問題。

怎麼辦?

先別忙著貼標籤

首先不要小題大做。如果把“不能集中注意力”當病來治,就麻煩了。

尤其不要整天說孩子“不專注”,這一方面是在貼標籤,另一方面會導致孩子的牴觸心理。

很多家長天真地以為,牴觸心理、逆反心理,就是“孩子和我對著幹”。

你錯啦,可憐的父母。

逆反心理的本質,不是孩子想和你對抗,而是想“控制你”。

這種心態,嬰兒時代就出現了。別以為嬰兒很傻,其實真正的“傻白甜”是你。

出生後,嬰兒很快發現,只要合理運用哭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讓親愛的媽媽過來餵奶。

事情越來越順手。嬰兒的手段越來越高明,哭聲開始分“段位”:

有時只需要兩成功力,就能把媽媽馴服;有時候則要使出八成功力,才能讓媽媽服服帖帖。

孩子逐漸從“哭聲小白”,一級一級,迅速攀升為九段高手。

爹媽呢?依然是照顧小孩方面的“小白”。

在長大之後,孩子會大發慈悲,憐憫憐憫你,略有收斂;但本質上,他還是對爹媽有著超強的控制慾。

逆反心理,就是這樣一種反應。爸媽對孩子的新鮮感消失殆盡,對自己“見怪不怪”,哭鬧不管用了;他的手段開始升級,“叛逆期”成了控制爹媽的好辦法。

叛逆期的時候,孩子的很多情緒,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因為這些情緒、行為的唯一目的和潛在心理,就是為了對抗,就是為了挑戰父母的權威。

他不是“為了某事,所以如此”;而是“為了如此,所以如此”。

在專注力方面的表現就是:你越說他不專注,他就越不專注。他不專注不是因為不想專注,而是不想讓你看到他專注。

明白了嗎?所以,別急著貼標籤。

10歲之前不專注很正常

如果孩子還不到10歲,建議你不要太為孩子的專注度操心。這個年齡段,“不專注”才是常態。

TED演講,一般只有18分鐘。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18分鐘,幾乎就是一個成年人專注於一件事的極限了。

成年人都如此,何況小孩呢?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在20歲之前,大腦負責理性思考的部分——前額皮質——發育不成熟,導致他們做事情很容易衝動。

隨著漸漸年長,前額皮質發育成熟,人會越來越理性。

越理性的人,就越能“坐得住”,專注度自然提高了。

需要注意:考察孩子是不是“專注”,不能僅用讀書、學習、做作業這些專案來考察。

有的孩子,玩起籃球來,一個小時都能集中精力,但做作業5分鐘就想跑,你能說他專注度不高嗎?

他其實很有專注力,只不過和你設定的方向不同。

注意力不集中,要考慮三個問題

如果孩子確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根據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論,家長可以從三個方面找原因。

第一,是否存在疲勞和生病的情況。

如果疲憊,保持注意力就很困難,生病就更不用說了。孩子可能只是老實地坐在那裡,心思完全沒放到學習上。

第二,孩子是否存在“習慣性反抗”,就是前文我介紹過的“叛逆心理”。

有的孩子天生喜歡對抗,不管別人說什麼,他一律回答“不是”“不行”。

第三,孩子對周圍世界不太敏感。比如,明明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就在眼前,他卻看不到。

偶爾出現這種情況,問題不大——事實上,即便成年人,也經常出現“東西在眼皮子底下就是找不到”的情況。如果小孩子經常如此,就有必要找專家探討一下了。

如何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阿德勒教授只說了兩個字:

興趣。興趣是專注力之母。

不管是對老師的興趣、對學校的興趣還是對課程的興趣,只要孩子有了興趣,一切就好辦了。

家長最偉大的工程,就是把這種興趣發掘、培養出來。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教育學者,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階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人生是一場修行》《喬布斯告訴中國》《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