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網導讀】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教育。不幸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不幸的教育。這個“教育”中,不止包含了家庭教育,還包含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上學也沒有進入社會時,孩子受到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孩子從出生開始,逐步形成的性格與認知,都是在與家長的互動中,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有的媽媽含辛茹苦的照顧孩子,卻被孩子埋怨甚至仇恨。我知道作為媽媽,心裡是非常委屈的。因為她提供給孩子的就是當下她認為最好的愛。
到底錯在哪裡?
下面分享四個常見的育兒誤區,看看我們是否在這裡面。
【誤區一】孩子犯錯後,我們不懲罰孩子,就是對孩子的縱容
在正面管教中有這樣一句話: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這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我相信,沒有孩子會故意犯錯,然後受到大人的批評或者懲罰。我相信每一個犯錯誤的孩子,都不是主觀上就想犯錯誤的,至少在他第一次做的那件我們認為錯的事情的時候。
孩子犯錯了,不去懲罰他?那豈不是便宜了他?那豈不是在縱容他繼續犯錯誤嗎?
其實,懲罰暫時會有效,但仔細想想就知道這不是個長久之計。
懲罰下的孩子,即使改善行為不再去做這件事,也是出於恐懼和擔心。當他足夠大,有足夠勇氣的時候,他不再恐懼了,你的懲罰還有用嗎?
如果,我們能把錯誤看成是一個學習機會,在錯誤中與孩子一起反思,找到改善的辦法,是不是更正向一些?
比如:
孩子考試成績下降很多。
我們是懲罰他以後都不準看電視,全部用來學習,以提高學習成績?
還是與他站在同一戰線,分析失分點在哪裡,引導孩子自己想出提高成績的方式?
哪一種會讓孩子有力量感?
哪一種會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哪一種會讓孩子越來越獨立和自律?
答案不言自明。
【誤區二】素質教育,就是藝術教育
現在全國全世界都在提倡素質教育,我們的孩子們也開始走上了素質教育之路。我沒有看到學校有什麼顛覆性的變化,但是在身邊,在每個家庭中,我卻看到了與之前很大的不同。
那一天,一個媽媽對我說:她正在上一年級的孩子,做作業沒有時間概念。做什麼事都需要她催著去做,可是時間很緊,總是過了十點才上床。然後她說起孩子現在學的特長課,有:書法、鋼琴、舞蹈、國學、國際象棋、英語。
我問是孩子主動想學的還是你給她報的?孩子累嗎?
這個媽媽說:大多數是我給她報的,感覺在現代,這些都是孩子要學的,哪一個都很有必要。
是的,現在社會發展快,那個技能都會有用武之地。大學裡面的每個專業,社會都很需要。
可是,你家孩子上大學了,難道還讓他把每個專業都學一遍嗎?
這句話我們未免覺得是個笑話。
但是,現在我們對小朋友的做法,難道不是如出一轍嗎?
素質教育不止包括藝術教育,還包括孩子的為人處世、價值觀的建立、品格的形成、人生理想的建立及付諸實踐的能力。
而且,後面的這些內容,在孩子生命中的影響,遠遠重於擁有某一項藝術特長。
【誤區三】真心愛孩子就足夠了!
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尤其是孩子剛剛呱呱墜地的小時候。
愛孩子,其實是動物都會做的事情!
猴子、老虎、獅子……都會愛自己的孩子。我們作為高階哺乳動物,會愛孩子,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我們要明白愛孩子不是家庭教育的終點,會愛但不會教育孩子,是會耽誤孩子一生的。
比如:
彎著腰、捧著飯碗、到處追著孩子餵飯;
一看到孩子哭,馬上妥協給孩子買他想要的東西;
孩子已經上五年級了,依然在幫孩子穿衣服。
這些都是沒有原則的溺愛,會淹到孩子的。
還有另一批父母:
孩子害羞,不會與人打招呼,就當眾指責孩子不懂事;
孩子不聽話,不問原因就罰站或給孩子關進小黑屋;
孩子不會做作業,指著腦袋說:“真是個笨蛋!榆木腦袋不開竅!”
溺愛方式下的孩子,獨立性很差,不懂感恩,任性妄為;
打罵方式下的孩子或叛逆、暴力,或自卑、懦弱。
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當然,不是說孩子的每一個性格每一個弱點都是父母造成的。
我在文章開頭已經申明:
家庭教育不是全部的歸因,家庭教育對孩子小時候的性格塑造很有影響。
【誤區四】我們常對孩子說自己有多辛苦,孩子就能學會感恩
祥林嫂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一件多麼悲慘的事情,如果經常去說,也就沒那麼悲慘了!
同理,即使我們在撫養孩子過程中真的很辛苦,但如果經常去和孩子訴苦,那麼次數多了,苦也會不那麼苦了!
我們經常對孩子說:“媽媽很辛苦,既要給你做飯,又要給你洗衣服,還得賺錢給你交學費……你看,媽媽的一切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好好孝順我,不然媽媽會很失望的。”
如果孩子在第一次聽的時候,覺得很感動,真的會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感恩孝順;
可是當孩子第50遍聽的時候,也許就會感到很煩:“天啊!又來了!”
當孩子第100遍聽的時候,也許會有內疚感:我做的不好,不能回報媽媽這麼辛苦的付出,我不是一個好女兒/好兒子。
我們要相信孩子的眼睛,相信孩子的心。
我們的付出,孩子一定會看得到,感受得到;
我們對待公婆或者父母的方式,孩子也能耳濡目染。
當孩子自己意識到爸媽的辛苦時,那種關愛的回報才是發自內心的感恩和孝順。
而不是出於內疚、不得已的回應。
閉上我們嘮叨的嘴——這也許是很多媽媽畢生要修的功課。
包括我在內。
讓我們多傾聽孩子,多看到孩子身上的美。因為你的眼睛聚焦在哪裡,哪裡就會被放大。讓我們多聚焦在孩子優點上,用鼓勵的語言引導孩子建立內在力量,從而成長的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