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期 父母懂得共情是多麼重要

  【六一兒童網導讀】隨著80、90一代成為父母的人越來越多,在這個時代,我們越來越懂得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可從沒有一本教材告訴我們,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那麼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懂得共情到底有多重要呢?

孩子的叛逆期 父母懂得共情是多麼重要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孩子的叛逆敏感期。一般發生於孩子2歲左右,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各項能力都開始飛速發展:

  1、運動能力:孩子起跳能夠雙腳離地,自信心和勇氣開始得到發展。

  2、理解能力:遠超表達能力。(這一點基本被家長們無視)

  3、探索能力:對於世界的探索能力增強,同時開始具備挑戰父母權威的能力(例如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以及非常喜歡對你提的要求說“不”)

  4、物權意識:開始萌芽,認為所有東西都是Ta的。

  很多家長會明顯感覺孩子到了2歲左右,進入“小惡魔”模式。每當孩子“搞事”時,如果父母選擇採取武斷壓制的手段,以大“欺”小,如果孩子是進入Terrible two OR Horrible three這樣的叛逆敏感期階段,越是壓制,越是會得到反效果。

  那什麼是共情呢?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體諒對方情緒的能力。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家長能夠與孩子共情,親子之間的信任度會更加牢固。

  舉個栗子:孩子拿到了一個玩具,在玩耍過程中,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孩子非常不開心,哭鬧,父母用其他的玩具轉移注意力或講道理,依舊無效。其實這時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共情的,聰明的父母首先會說出孩子的情緒:我知道那個玩具是你先拿到的,但是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你很難過。媽媽非常理解你。其次,允許孩子有情緒的表達:難過,哭泣等。之後,給孩子冷靜的時間,並懂得安撫孩子。

  可很多家長卻往反方向走出好遠。覺得孩子小題大做的;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的;甚至打罵孩子的。持續性的不懂得與孩子共情,最終喪失的是孩子的信任感以及更懂孩子的機會。

  有家長說,孩子脾氣特別大,軟硬不吃。我們需要了解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發脾氣:

  疲憊,沒有吃好/睡好/休息好等。

  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行為不被父母理解:例如

  不熟悉環境,沒有安全感。

  父母給予過多壓力,對孩子要求過高

  父母的恆常性不穩定(例如對於孩子所犯同樣的錯,自己心情好的時候,可以無視。但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則放大孩子的錯誤,進行訓斥。對孩子而言,他的兩次行為並沒有區別,但卻收到父母截然不同的對待)

  每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共情能力,決定著孩子掌控情緒的能力。發脾氣是另一種形式的情緒宣洩。很多家長都不希望孩子擁有那些不好的情緒,但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所有的情緒體驗,都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不論好壞,都有其正面的意義。例如當孩子悲傷時,他們會懂得珍惜;當孩子憤怒時,他們會具有力量;當孩子覺得委屈時,他們能夠看見自己的需求;當孩子恐懼時,他們會激發自我保護意識……如果一味只要求孩子“乖”,其實是在斬斷他們與世界的另一種聯結,孩子會慢慢變得麻木。

  懂得共情的第一步:能夠看懂孩子當下的狀態,並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情緒。

  套用公式:我看到(知道)你很XXXX(孩子的行為及背後動機),所以XXXX(事情結果),你覺得XXXX(孩子的情緒名稱)。並允許孩子表達情緒,給予語言,肢體等安慰。

  第二步:教孩子如何轉換情緒,即正確發洩情緒。運動、喊叫、書寫描畫以及獨自冷靜都是比較合理的發洩手段,在做完這些後,孩子都能得到內心的平靜。

  第三步:分享與引導。可以與孩子分享,當你遇到同類型事情的過程與處理經驗,讓孩子知道,他的心情被父母理解接受,同時引導孩子學會消化,在下次遇到同一型別的事件時,孩子會知道並嘗試處理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四步:肯定與弱化。肯定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孩子不正確的行為。與其不斷跟孩子說,你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不如嘗試跟孩子說,你試試這樣做,你可以那樣做。

  父母理應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人,最值得依靠的臂膀。如果父母擁有穩定的情緒,同時能理解孩子,在潛意識中,孩子將對父母無限忠誠。

  育兒即是育己。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就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父母陪孩子走的這段人生路,願我們既能與同行者親密無間,也能目送他們前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28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的叛逆期 父母懂得共情是多麼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