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說話晚“能成大事”?2~3娃歲的“語言飢餓”,家長別忽視

由 都超英 釋出於 健康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智力和思維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能力。

寶寶從出生到開始牙牙學語,再到最後可以完整地和大人溝通,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語言是溝通的鑰匙,大人期待著和寶寶對話的那一天。但糖媽身邊有家長,希望寶寶稍晚一些說話,覺得這樣有福氣。

實際上寶寶學會說話的時間,是有一定範圍的。超過範圍就不能用“貴人語遲”來解釋了,很可能是“語言飢餓”造成的。

3歲寶寶不愛說話,上幼兒園成問題

前段時間糖媽在小區裡,遇到鄰居諾心帶著她的女兒,愁眉不展地散步。

打過招呼後,諾心和我聊起女孩上幼兒園的問題。孩子已經3週歲了,平時能清楚地說“爸爸、媽媽、吃飯”等簡單的話,但學習別的詞語很難。

正值幼兒園招生的時候,諾心帶著女兒去了兩家幼兒園,老師都建議她晚一年上學。

女孩自理能力非常棒,也乖巧懂事,沒想到最後卻因為說話晚,耽誤了上幼兒園。

說到這她非常自責,明明可以早些鍛鍊寶寶說話的,卻聽家裡老人說,孩子說話晚更聰明、沉穩,能成大事,就沒刻意去教寶寶說話。

有這種想法的家長並不是少數,寶寶不是長大了自然而然就學會說話的,引導不當很可能會造成寶寶“語言飢餓”。

什麼是“語言飢餓”?許多家長沒重視

語言飢餓,是指在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語言刺激和引導,出現語言的匱乏或是拒絕說話的情況。

語言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重要因素,讓孩子學說話不僅僅是說出來那麼簡單,完整順暢的語言,同時鍛鍊著寶寶多方面能力。

正常情況下,寶寶在1~2歲發音就漸漸清楚了,如果寶寶在2歲以後還不說話,要格外重視起來。

寶寶說話又少又晚,一系列的發育都會受到影響,阻礙寶寶未來發展。

首先,口腔肌肉得不鍛鍊,說話吐字不清

寶寶剛開始學說話,有輕微的“大舌頭”是正常,隨著不斷說話,口腔和舌頭的肌肉得到鍛鍊,就會越來越清晰。

而遲遲不說話的寶寶,口腔的肌肉得不到鍛鍊,越拖著說話就越不清。

其次,不說話的寶寶,大腦思考相對減少

寶寶遲遲不說話,語言組織能力下降,陷入說不好、說得少——語言組織得不到鍛鍊——越來越不想說的不良迴圈中,智力發育受到一定的影響。

最後,“語言飢餓”的孩子,往往性格內向或偏激

孩子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容易受委屈、發脾氣,轉而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或封閉自我。

在日常和家人小朋友相處中不順暢,不滿足幼兒園的入園要求,都是“語言飢餓”帶來的負面影響。

孩子為啥會出現“語言飢餓”?家長自查原因

若是真的想讓孩子聰明、有福氣,應該透過學說話來鍛鍊大腦,會表達的孩子才能得到及時的照顧,才更有福氣。

孩子的“語言飢餓”,家長有很大責任。以下幾類錯誤的做法,很多家長中招了。

幫孩子說話:家長和孩子之間心有靈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知道寶寶的想法。因此家長會註定幫孩子說出來。

“寶寶是不是餓了?寶寶想出去玩呀?寶寶要拉臭臭吧”,孩子聽到問題後,給出的回應只有點頭搖頭,或者簡單地說一個“嗯”或“不”字,得不到鍛鍊。

家庭語言環境太過安靜:如今很多年輕夫妻不跟老人住在一起,家裡只有一個人帶娃格外安靜。

家長覺得寶寶還不會說話,很少與他對話。寶寶也很少聽到家裡人說話,對語言比較陌生。

教得過於簡單或者難度過高:糖媽見過許多家長,在寶寶2歲多時,還在教他說疊詞。也有些家長對11個月大的寶寶,說一些有難度的長句子。

這樣一來,會導致大一些的寶寶接觸的詞語匱乏,小寶寶覺得說話太難,拒絕學習。

避免寶寶“語言飢餓”,家長這樣做

教寶寶說話,應從年齡、環境和難度等多方面考慮,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1)注意語言溝通和環境

家裡人多、說話聲多,孩子學會說話的時間相對較早,掌握的詞彙量更多。

不要等到寶寶1歲了才開始對著他說話,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就要經常對著寶寶說話,並進行眼神交流,讓寶寶熟悉溝通的狀態。

通常來說,從寶寶8個月左右,就可以有意引導他說話,不要晚於1歲開始

2)讓寶寶主動說出來

寶寶說出一個字、一句話,是模仿——思考——發音和組織語言的複雜過程,只有多說才能得到鍛鍊。

家長停止“幫”孩子說話,引導寶寶主動說出來。從簡單的“拿”和“吃”開始,再慢慢過度到短詞短句,到最後完整的長句子。

3)注意教寶寶說話的難度

0~3個月的寶寶,天生就會“哦、啊”的聲音;4~7個月的寶寶,可以發出a、o、e的聲音;或者ma和da,開始能聽懂大人說話。

8~10個月,寶寶可以很清晰地發出ba、ma、da,大部分寶寶可以清晰地喊出“爸爸、媽媽”“baba、mama”的聲音。

從寶寶6個月以後,家長可以和寶寶強調,和這些發音有關的單字、詞語,可以藉助疊詞降低難度的。

10個月後的寶寶,開始模仿大人說話,大約到了12個月,寶寶便有了能力,說出第一個完整且有意義的單詞。

1歲後的寶寶,會指認物品,例如電視、手機或蘋果。能輕鬆地說疊詞或單字,小部分寶寶能說出5個字左右的短句。

這個期間,家長要加強與寶寶的互動,主要引導寶寶自己說出來。

1歲半以後的寶寶,可以掌握30~50個單詞,可說6個字左右的短句,喜歡說話,並且詞彙量大增。過了1歲半以後,不要再繼續教寶寶說疊詞了。

2歲以後的寶寶,能說出自己的名字,懂得年齡和性別,漸漸分清“你我他”。

家長在這個階段,多跟寶寶聊天,鍛鍊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經過前面幾個階段對應難度的引導,寶寶就可以在2歲之後越說越好。

糖果媽媽心裡話:

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不必超前,但也不能落後,避免孩子“語言飢餓”,家長儘早做出改變。

【今日話題】你的寶寶是多大學會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