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效果不好?別急著批評孩子,也許家長應該這麼做
很多家長在做了父母之後會發現說了更多的話,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了讓孩子聽話,能夠更懂事一些,往往會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教。
但是孩子雖然小,卻也有自己的獨立思想,看著小小的一個人兒,有時說出來的反對父母的話聽起來卻讓家長不能反駁。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跟孩子溝通這件事,畢竟溝通的好與不好直接關係到孩子與家長的親子關係。
01寶媽頻繁“說教”,孩子不厭其煩媽媽反倒傷心
王穎是一名職場媽媽,自從女兒出生後,因為想要幫老公減輕負擔,所以結束了產假後便把孩子交給婆婆照顧,自己繼續去工作。
而老人帶娃自然多多少少有點寵溺孩子,所以女兒兩三歲的時候開始變得脾氣很暴躁,稍有不如意就會對家長大發脾氣,讓王穎覺得孩子有些缺管教。
不過隨著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有了老師的教導,王穎覺得孩子似乎有些改變,也就放心了很多。
幾年過去了,孩子眼看要上小學了,準備東西的時候母女倆卻發生了不少次的爭執,每當女兒提出自己的想法,王穎總是習慣說:“你懂什麼!讓你聽我的你就聽!”
即使家裡人覺得王穎應該跟孩子好好溝通,可是王穎總是認為孩子這麼大了很多道理應該自己就能明白。
而女兒也在媽媽不斷的訓斥和貶低中失去了耐心,開始故意跟媽媽作對,甚至不願意再跟王穎親近。
02分析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想要跟孩子好好溝通,但是親子溝通的效果卻並不好,明明就是家長想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孩子往往不領情。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也先彆著急去批評孩子,也許換一種方式,家長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發現,親子溝通效果如何並不完全在於說話內容,更大的因素取決於聽覺和視覺。
比如說家長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態度,而對孩子來說,能夠得到父母“好言好語”的相勸,自然比厲聲批評要更能接受得多。
03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應該注意什麼呢?
1.跟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
家長在孩子面前是長輩,自然要有長輩的威嚴,但是有些家長過於在乎自己的身份和姿態,往往會給孩子一種壓迫感和疏遠感。
所以家長儘量學會“蹲下來”跟孩子溝通,這是跟孩子表明一種態度,“我願意做你的朋友”,孩子就會放鬆心理,也更能接受家長的語言內容。
平等,其實是很多家長都疏忽了一個重要因素,讓孩子覺得家長站在與自己平等的角度,有助於增加溝通效果。
2.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態度
有太多不願意跟家長溝通的孩子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家長對自己說話時那種命令的語氣,覺得很不被尊重。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如何去說,怎樣說其實很關鍵,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孩子也是如此。
態度平和地說,有耐心地說,這些都是讓孩子能聽得進去的關鍵。
3.學會聆聽孩子
不要小看了孩子的心理,其實孩子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而想要好的親子關係,家長必然要先了解孩子內心所想,這樣才能做到說教的時候事半功倍。
家長不妨學會多去聆聽孩子,多給孩子訴說的機會,這樣也許會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是這麼想的”。
同時,孩子在看到家長如何跟自己溝通的時候,也能學會這種高情商的溝通方式,對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促進作用。
小結
孩子本來就把父母視為最信賴的人,而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中蘊藏著道理,但是也不要失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