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錢都是爸爸賺的,你什麼都不做”,寶媽面對6歲孩子的話深思

由 湯生 釋出於 健康

現在的帶娃主力軍,大部分還是媽媽。這還是比較傳統的生活模式,爸爸賺錢養家,媽媽趁著產假在家帶娃。

不少的母親因為孩子辭去了工作,做了家庭主婦。

思思本來是個職場白領,在大學畢業後,努力奮鬥轉正了,也取得了一點成績。到了該生寶寶的年齡,思思不得不暫時“退隱江湖”,回家生寶寶。

思思快休完產假的時候,看著孩子發愁。孩子沒人帶,自己假期也快用完了,這可怎麼辦啊。

丈夫就跟思思商量,咱倆的錢目前也夠花,要不你先別上班了,在家照顧寶寶吧。思思同意了,這一照顧就是6年。

這天,思思跟寶寶在家玩,不知道怎麼的,說到了買東西的話題,沒想到孩子脫口而出:“錢都是爸爸賺的,你什麼都不做。”

面對6歲孩子天真的“質問”,這句話就像一根刺扎進了思思心裡,也讓思思產生了深思,帶娃6年,真的是什麼都不做?

面對孩子“扎心”問題,寶媽教科書式應對

其實這麼小的孩子,對金錢不應該有這麼強的觀念,寶寶可能是長大了,看出了家裡的家庭生活模式,才來了這麼一句話,媽媽們不需要太傷心。

首先,應該先問問孩子:“這些話是從哪裡學來的?”

無風不起浪,要讓孩子懂得生活的複雜,必然是身邊有“高人指點”,問問寶寶是誰跟她說過這種話的,找到問題的根源。

等爸爸下班回家,拿出榴蓮和搓衣板,跟爸爸battle一下,為什麼要教孩子說這種話。

其次,跟寶寶說一說,媽媽每天都在忙什麼。

家庭主婦的工作哪有那麼輕鬆,早上在寶寶起床之前準備早飯,做家務陪孩子玩,準備午餐,買菜做家務陪孩子玩,還有一系列亂七八糟的事情。

家裡的事情隨手一指,就是有媽媽參與過的痕跡:

“寶寶的衣服都是媽媽買的、寶寶的衣服也都是媽媽洗的,寶寶的玩具都是媽媽買的、每次玩完也都是媽媽收拾。”

說一些家裡的事情,都是媽媽解決的。“爸爸賺錢,媽媽在家做家事經營這個家,我們家才井井有條啊。”

這種想法其實很影響家庭和諧,家裡一旦有一方產生這種思想,家庭就會不團結。

一家人應該怎樣維持家庭的和諧

1)理解媽媽

妻子理解丈夫賺錢的辛苦,丈夫理解妻子全職的不易。可能對於有些媽媽來說,帶娃比上班還要“頭疼”。

妻子每天要算著錢花,每天做家務帶孩子並不是個“閒職”。

2)尊重媽媽

在日本,家庭主婦是一種職業。

中國就是,妻子無償照顧家裡的兩個成員:丈夫和孩子。但是往往他們看不到自己的付出,認為“女主內”是應該應分的事情。

丈夫和孩子應該尊重媽媽勞動和付出,而不是視而不見,還要嘲諷幾句。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的“口無遮攔”,其實並不是他“壞” 育兒專家總結寶寶在 2-3歲有一個詛咒期,就是當寶寶學會一句髒話的時候,他們享受這個被大人關注的過程。

孩子的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寶寶說話也沒有什麼“內涵”,可能就是隨口一問家庭的生活模式。

等到媽媽做出寶寶愛吃的飯菜的時候,寶寶又會歡呼:“媽媽真厲害!做菜好吃。”

為了不讓寶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媽媽還是有必要“警告”一下說出這些話的大人了,畢竟只有聽過才能會說。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要團結和互相理解,這樣一家人才能走的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