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一個案例
幾個月前,我科皮膚影像中心來了一位做皮膚鏡檢查的李奶奶。原本,李奶奶只想看看臉上的一塊“斑”(經檢查確認為脂溢性角化,俗稱“老年斑”),但檢查過程中,李奶奶唇部上方看似“色素痣”的一處皮損卻引起了檢查醫師的注意。
從外觀上看,李奶奶臉上的皮損綠豆大小,蠟樣光澤且隆起,“色素”分佈不均,區域性還可以看見微小的血管擴張。醫生詢問李奶奶後得知,這個“斑”大概三年前才出現,因此,高度懷疑其為基底細胞癌。
後經檢查發現,該處皮損符合典型的基底細胞癌皮膚影像表現,李奶奶的組織病理也確診為基底細胞癌。術後,李奶奶的病理提示皮損處切緣乾淨,目前沒有復發表現。那麼,基底細胞癌是一種什麼癌呢?
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
基底細胞癌(BCC)是一種源於表皮基底層和附屬器的常見皮膚癌,雖稱之為“癌”,但是惰性程度高,生長比較緩慢,轉移風險小。
由於其外觀上與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等良性疾病相混淆,且一般沒有什麼自主症狀,因而容易被患者忽視,甚至有的患者終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帶“癌”生活。
由於基底細胞癌的發生與紫外線暴露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70%左右的基底細胞癌都發生在面部,15%發生在軀幹。我們這裡就針對相對常見的臨床表型進行具體說明:
結節型(80%) 通常發生於面部,表現為粉紅色或肉色的丘疹,呈蠟樣、珍珠樣或半透明狀,通常伴隨著血管擴張,皮損邊緣常常隆起,類似“盆地”或者“火山口”樣的改變,並且可以存在破潰或者潰瘍的表現,生長比較緩慢,預後較好。
淺表型(15%) 好發於軀幹,表現為顏色不均的斑片或者斑塊,可伴隨輕度脫屑,皮損的中央可有萎縮的表現,邊緣也會有環繞中心的半透明丘疹改變。淺表型的腫瘤細胞多侷限在表皮,生長比較緩慢,預後較好。
硬斑病樣型/浸潤型(5%~10%) 可以發生在面部或者軀幹,表現為光滑、肉色或淡粉色的丘疹或斑塊,質地通常較硬,邊界不清,可以有萎縮及破潰的表現。該型有侵襲性生長的趨勢,預後相較前兩種較差。
哪些情況需要警惕
基底細胞癌的發生一般沒有特別的自覺症狀,因此不利於早期診斷,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大家需要提高警惕:
1.30歲以後面部新長的“色素痣”需要引起警惕。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經歷,就是兒童期、青春期特別容易長一些色素痣,膚色白皙的人群更加明顯,這大多是良性的黑素細胞痣,注意觀察即可。但是30歲以後,色素痣的發生會較前減少,如果發現面部突然長了“色素痣”,大家可以對應“ABCDE”方法先自我判斷:
A-是否不對稱。
B-邊緣是否不清楚。
C-顏色是否比較混雜。
D-直徑是否大於6毫米。
E-短期是否有明顯的進展。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或者自己無法評判就建議前往醫院就診,以進一步明確良惡性。
2.有長期日光暴露或者特殊接觸史的人群需要注意突然出現“疹子”。
基底細胞癌的發生與紫外線輻射、長期砷暴露、電離輻射等相關。如果是長期從事戶外工作,且不注意防護的人群一定要警惕暴光部位出現的皮損。此外,長期暴露於砷以及曾接受電離輻射暴露的人群也要注意是否有異常的皮疹出現,同樣也可以採用“ABCDE”方法先進行自評。
3.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或者有遺傳病史、基因缺陷的人群也需警惕。
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或者器官移植以及有基底細胞痣綜合徵、著色性幹皮病、眼皮膚白化病等遺傳病史的患者,或者存在基因缺陷的人群罹患基底細胞癌的風險會大幅增加,因此也需要注意觀察身體各部位是否會出現異常的皮疹,有的話需要及時就醫。
基底細胞癌如何治療
由於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且轉移風險小,非侵襲性生長的基底細胞癌臨床療效是比較樂觀的。另外,近期口服靶向藥物的落地,也為難治性基底細胞癌患者帶來了曙光。以下簡要介紹基底細胞癌的一些治療手段和注意事項:
1.對於復結節型或淺表型的基底細胞癌患者,一線的治療建議選擇切緣為4~5毫米的標準手術切除治療,此外還可以選擇刮除術或者電乾燥術。侵襲生長的基底細胞癌患者相較常規手術切除,一般選擇Mohs(莫式)手術和分期切除聯合術中整體環周及深部切緣評估。
2.因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低危型患者也可以選擇二線治療方式,如外用咪喹莫特/氟尿嘧啶或者接受光動力治療,但這些治療方式容易引起區域性皮膚不良反應,且相較於手術治療,復發風險也較高。
3.其他可供選擇的治療方式還有冷凍治療、放療以及皮損內注射、靶向藥物治療等。
4.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合理飲食,健康生活,注意防曬等。
由於患者的個體差異大,因此治療方式的選擇上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儘量兼顧安全與療效,患者也一定要有定期隨訪的意識。對於罹患高危型基底細胞癌的患者,由於治療方式選擇較為侷限,治療週期也相對較長,患者除了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外,也一定要樹立信心,保持積極向上、堅強樂觀的心情。
作者: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 韓洋 崔勇
稽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楊森
(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