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陰晴雨雪,人有陰陽寒熱。天氣陰雨連綿,作物的生長會停滯;人體陰寒太盛,健康也就會出現問題。
總的來說,我們機體的活力,是用一種“動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比如心跳和呼吸,都是不能停止的。中醫認為,之所以心跳呼吸能和生命並存,就是因為機體“陽氣”的溫煦推動。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因此,對於身體來說,陽氣就像自然界的太陽,自然不可或缺。如果缺少陽光,就會陰雨綿綿,機體缺少陽氣,則會陰寒漸盛,成為我們常說的“寒性體質”。
“寒”在中醫理論裡,是一種“收引、閉藏”之氣,通俗點說,就是一種沒有生機的屬性。因此,寒性體質的人,性格上一般都表現得比較靜,這倒沒什麼。
主要因為陽氣不足,陽虛生寒,身體抵禦外邪的能力減退了。於是,外界有什麼風吹草動,身體可能也有點“弱不禁風”。
因此,雖然從整體觀念來說,我們機體是一個“陰陽平衡”的整體。但客觀上看,陽氣相對旺盛一些才是更利於健康的。陰寒、寒性體質,是我們都不喜歡的。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體內寒氣重不重呢?
尤其進入冬季之後,外界的氣溫顯著降低形成外寒,和體內的內寒呼應,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判斷:
1、大魚際附近顏色青紫:我們的手掌大魚際,也就是拇指根部的那一團厚實的組織。正常情況下,這裡是非常溫暖紅潤的。保養得好的人,可以隱約見到裡面的“筋”。
揉按上去也感覺十分柔軟厚實,這是陽氣充沛的表現。
如果大魚際附近看上去有點青紫色,摸上去有點發硬,也就說明機體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胃中焦陽氣虛衰。從掌心內八卦的位置來說,大魚際對應的是“艮卦”,也和脾胃關係密切。
一般來說,大魚際表面顏色青紫,也就是提示體內寒氣較重,最好能及時調理,溫陽驅寒,尤其是溫陽健脾。
2、肚子大:《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我們的肚子腹部,也就是所謂的“中焦如漚”。
形象點說,肚子就像一口鍋。
這口鍋是幹嘛的?用來煮飯做菜的(腐熟水谷)。既然是煮飯做菜,自然需要燒火加熱,也就需要更多的陽氣。
陽氣充足了,飲食就能及時腐熟和運化,水谷精微也能及時被運走,肚子也就還是那個肚子。
如果陽氣不足,寒氣較重,食物不能及時消化,水谷精微也無法及時被運走。停滯不走,肚子也就變大了,就像散熱片覆蓋上的厚厚一層“霜雪”。原因無他,就為了蓋厚一些以保暖。
因此,大腹便便的人,一般都偏於寒氣體質。就像以前常吃的豬油,脂肪嘛,溫度低、寒氣重的時候就凝固不動了。
3、手腳冰涼:四肢為諸陽之本,手足三陽經要不就是起源在足底,要不就是終於手上。正常情況下,手腳應該是溫暖柔潤的。
這一點,身體強壯的人最有體會。他們即使接觸冷水,也能很快恢復暖和。
如果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甚至在被窩裡捂一整夜也不覺得溫暖,基本就是陽氣虛、寒氣重的體質了。
現代科學認為,手腳的位置離心較遠,循壞相對不足,冬天容易發涼。中醫認為,手腳發涼正是和心陽不足有關,兩種理論也算是殊途同歸吧。
當然,寒氣重的表現遠不止這些,上述三點只不過是最具代表性的幾個。
比如,寒氣較重的女性朋友,生理期會有所變化,正是因為“營血遇寒則凝”的原因。
那麼,體內寒氣重該如何調理呢?我們可以試試如下四個方法:
1、艾臍貼:艾葉被李時珍稱為“純陽之草”,有很不錯的溫陽之功。中焦脾胃虛、寒氣重的人,可以試試艾臍貼。將艾葉杵碎成艾絨,和桂圓肉杵碎成泥,揉成黃豆大小的丸子,貼在肚臍眼上即可。
具體操作可以參考它是“百草之王、純陽之物”,能暖丹田、溫陽氣,女子冬季尤宜。
2、芡實小米粥:用芡實和小米熬粥,最好適當加幾塊乾薑,也適合脾胃虛寒的人冬季健脾溫陽。芡實甘澀性平,健脾益腎;乾薑溫陽散寒,守而不走。
和小米一起熬粥,冬天常喝能溫補脾陽,改善寒氣體質;
3、香砂六君子:四君子是著名的健脾益氣成方,它再加上木香、砂仁、陳皮、法夏而成。
寒氣重的人,還可以適當加點乾薑、核桃之類,健脾溫陽,是比較穩健的改善寒氣體質之法;
4、穴位按摩:寒氣重的人,可以選擇神闕穴(肚臍),腳上的湧泉、衝陽,小腿上的足三里,手上的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