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寶寶後,家長們深切地體驗到了,寶寶哭起來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感覺。而且最讓人崩潰的是,他們可不分白天晚上,想哭就哭,而且要哭得響亮!
關鍵是有的寶寶一到夜晚就哭鬧,怎麼都哄不好,自己受累、晚上睡不好還算能熬過去,最怕的是鄰居找上門來,可面對寶寶實在是沒什麼好辦法。
很多新手爸媽摸索了好長一段時間,還是找不到寶寶哭的規律或原因,恨不得和寶寶一起痛哭、抹鼻涕。
那麼,面對夜晚突如其來的寶寶哭鬧,家長們就真的要認慫嗎?先別絕望,學會識別寶寶的各種哭聲含義,對症下藥,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在具體聊這個問題之前,家長們首先要從心理上接納孩子哭這件事,寶寶不會說話,只能靠發出聲音來喚醒大人對寶寶的注意,他也存在自己一套“嬰語”,那就是哭聲。
不同的也代表不同的含義,弄懂這些,再來照顧寶寶就會容易得多。
寶寶夜晚哭鬧,要排查五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餓了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哭鬧原因,不過飢餓這種情況,寶寶哭鬧前一般都有徵兆:
身體扭來扭去,而且越扭幅度越大,也越來越煩躁不安;
同時嘴裡還會發出哼唧哼唧的聲音,如果一直沒人理,那麼這種哼唧聲就會慢慢發展成真的哭鬧聲;
哭鬧聲相當有節奏,並且嘴巴會做也吮吸的小動作……
這時最高效也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趕緊餵奶,但也需要一些小技巧:
首先,一邊餵奶一邊用眼神與寶寶交流,或說出一些軟軟甜甜的話來安慰寶寶或與之互動,相信寶寶會吃起來更香,也更容易安靜下來。
其次,養育中一定要摸清寶寶進食規律,知道他什麼時候會餓,就可以提前保證寶寶不會哭鬧,寶寶也會很有安全感。
因為他知道自己餓的時候,家長一定會來照顧,這對成年後的性格也有好處。有安全感不缺愛的人,通常三觀都很正,運氣也差不到哪去。
最後,如果可以的話,家長可以把寶寶每次進食時間、能進食多久、喝多少奶量等資料整理出來,這樣會更方便照看,寶寶自然也就不會再用哭鬧來解決。
從根源上預防問題,要比問題出現了再手忙腳亂好得多。
第二種可能:睡醒了
寶寶月齡太小,腦部發育剛開始,所以還不能進行自主睡眠。這時的寶寶睡眠時間不僅短,而且還很淺,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醒過來。
3到4個月的寶寶,夜晚平均睡3到4小時就會醒過來。這時看見四周漆黑一團,會讓寶寶更加緊張、焦慮或煩躁,自然會用哭聲來向外界求助。
家長們不必過於擔心,只需要頂著黑眼圈好好安撫寶寶就好,切記寶寶不餓就別奶睡,以免形成壞習慣。
哼點安眠曲,輕輕搖晃、撫摸寶寶就好。
白天寶寶們也需要睡眠,累了就要補充,這樣才能經濟充沛。
第三種可能:拉臭臭了
吃喝拉撒睡,構成了幾個月大的小嬰兒的全部生活。
如果當吃睡都滿足後,寶寶還是哭鬧不停,一般有經驗的家長都會首先檢視是否拉了臭臭和尿了。
檢視時可以輕聲地哄著萌寶,動作也要輕柔,除此之外還要看看是否有尿布疹的情況,一旦發現需要及時就醫。
第四種可能:睡眠不安
比如睡前玩得太嗨、要抱抱、舉高高、或家裡發生了什麼變故,也會影響到寶寶的睡眠,精神和身體上表現得異常興奮。
雖然困到不行,可是還會用剩餘精力哭鬧不停。
不要覺得嬰兒什麼都不懂,他也能敏銳地體察到壓抑或不好的氣氛,從而產生不安感。
這種情況下,家長們可以用襁褓將寶寶輕輕包起來,或用睡袋安撫,模擬母親肚子裡的溫暖環境,會給寶寶極大的安全感。
第五種可能:不舒服
比如熱了、冷了、被子不平了、被蟲蟲咬了、害怕焦慮或緊張……總之就是各種不舒服。
這時萌寶表現出來的哭鬧情緒就是不耐煩的、激烈的,需要家長們耐心查詢原因,輕語安慰。
當然,也不排除疾病原因,比如腸絞痛、脹氣、缺鈣……嚴重者可能要就醫。
腸絞痛、脹氣一般發於出生後的的3至6周,到3個月4個月以後就會慢慢好起來。一般發作時會伴隨屁多的表現,平均每週發作兩三次,每次超過三個小時。
這時可以用一些專業手法應對,比如讓寶寶趴在你腿上或輕揉他的小肚肚,會緩解疼痛感。
當然,上面說的那些安撫方式,也可以逐個試一試。
如果以上幾種原因都查詢過,萌寶還是不停哭泣,那麼家長們可就要注意了,儘可能帶寶寶去醫院看看。
以下情況別猶豫,快帶寶寶去醫院
不用考慮白天還是黑夜,一旦哭鬧超過兩個小時還未好,就需要緊急就醫察看;
回想寶寶是否被人為地劇烈搖晃過,“搖晃綜合症”的傷害也十分巨大;
若持續性發熱,就算物理降溫或服用退燒藥還不管用,同時伴隨抽搐發作等病症;
寶寶不願進食或嘔吐、尿少或便血等狀況;
與平時相比,寶寶更愛昏睡,或者反應慢;
寶寶呼吸不暢,過快或過慢,臉色發青、發白或唇色青紫等;
就醫時,最好把寶寶的一系列反應記錄下來給醫生看,這樣可以及時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