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娃報樂器學習班,只是為了培養興趣陶冶情操?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現在的家長都會給孩子考慮一些興趣班或者特長班之類的,比如畫畫、書法或者各種樂器。尤其是樂器方面,如今的選擇越來越多。
從最初流行的鋼琴、小提琴、吉他到架子鼓、古箏甚至更少見的豎琴、風管等等,家長們給孩子學習音樂的熱情越發高漲,種類也越來越五花八門。
這幾天國慶放假,正好和朋友們聚了聚,其中就有好幾年沒見的琳琳。自從琳琳定居國外後,我們一晃已經5年沒見了。現在的琳琳也成了寶媽,有個可愛的4歲女兒。
當了母親的聊天自然都離不開孩子,我們聊著聊著就聊到娃的教育問題上,聊到給孩子們選擇的各種特長班。
當琳琳說她家孩子學了3種樂器的時候我們都很驚訝,孩子天賦再強也不至於這麼小一口氣就學3種樂器吧?
學習音樂能刺激孩子的大腦,讓腦細胞變得更活躍,進而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簡單說來說,學音樂能讓娃變得更聰明。
見我們一臉的不置可否,琳琳趕緊做起了科普,“這可不是我瞎說,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研究顯示,透過“功能磁共振”技術,科學家們驚訝的發現,當人們在進行閱讀或者計算的時候,大腦的特定區域會“變亮”,這意味著此時這個腦部區域正在活躍。
而當人聽到音樂的時候,聽音樂人的整個大腦都“變亮”了,更神奇的是,演奏樂器的人整個大腦“發亮”的程度遠超常人。
正因為這種序列的正確處理,才得以使他們手眼協調,將樂器發揮出悠揚又有節奏的聲音,形成優美的旋律而非噪音。
當開始演奏音樂時,大腦中的許多區域都要參與進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腦皮層負責“高階神經活動”的視覺區、聽覺區和運動區。
嚴格的演奏訓練,會讓這些區域得到充分的鍛鍊,這些鍛鍊帶來的好處自然不只是學會了演奏樂器,對日常生活中其他的情況也能更好的處理。
1)執行能力
執行力是大腦的一種高階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人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能夠進行有意識的控制。
因為在演奏時不能隨心所欲,需要演奏者按部就班按節奏來操作樂器,同時還要融入自己對曲子本身的理解和情感意圖,因此大腦的執行力會得到充分的鍛鍊。
有研究發現,使用樂器的演奏者會在練習中無意識得給每段曲子都加上自己獨有的標籤,而且多數時候標籤還不止一種,不止一個方向。
比如同一段曲子,為了記住旋律和演奏方法,樂手可能會從曲子的整體風格加個標籤“歡快或者悲傷的”,從曲子的節奏上加個標籤“這裡要激情後面要舒緩”,或者是聯想型的標籤“聽到這曲子我就想起了XX”。
也正因如此,經常練習樂器的孩子記憶力通常會比同齡娃要好一些。
既然練習樂器對娃大腦的開發效果這麼好,那麼其他專案比如體育、書法、繪畫就不行嗎?這些專案就不能給孩子的大腦帶來這樣明顯的變化?
最新一次的研究也能證明這一點。
有人做過實驗,找來一些非音樂從業者進行認知能力測試,然後將分數差不多的人群分成兩撥,其中一撥進行樂器訓練(根據自己喜好選擇),另一組則沒有。結果經過一陣之後再進行測試對比,練習樂器的這些人要比沒練習樂器的那些人分數明顯高出許多。
錦鯉媽咪有話說
看到這我想你應該也明白了,為了孩子變得更聰明,讓他們的大腦發育的更好,趕緊讓娃學一門樂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