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早期形成的依戀關係會穩定地延續下去,並影響他之後與人交往的能力。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如果要問寶寶最喜歡誰?恐怕所有寶寶都會說和媽媽最好。從寶寶出生開始,媽媽兼具著哺乳、照料、撫養的重任,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非比尋常。
而孩子愛媽媽的一些小細節,也往往會在生活中的小細節上體現出來,孩子那些讓媽媽煩惱的舉動,往往是出於對媽媽的依戀才會做出的下意識舉動。
不捏耳垂不睡覺,你家寶寶也有睡前“怪癖”嗎
去看莎莎的時候,她正在為寶寶處理手指上的小傷口,我不禁問到這是怎麼弄的。
莎莎無奈地說:“別提了,我家孩子睡覺之前一定要摸摸臉又摸耳垂,不捏著點就睡不著,昨晚耳釘忘了摘,把她劃到了。”
聽到媽媽在說自己,寶寶不好意思地把頭埋在媽媽身上不讓媽媽說。莎莎又無奈又好笑:“你說這明年就上幼兒園了,去幼兒園午睡還能把我的耳朵帶著嗎?”
惱人的睡前“儀式感”,是為了維繫母子關係
對於莎莎的困擾,其實好多寶媽都正在經歷。許多孩子睡前都有自己的“儀式感”,不滿足他們就不閉眼,也不知是怎麼養成的。
雖然這樣看起來和寶寶十分親暱,但是媽媽對此也苦不堪言,任誰被這樣頻繁打擾都睡不好覺,但是寶寶卻不會輕易放開小手允許媽媽入睡。
幾乎所有由媽媽哄睡的寶寶都會經歷這一階段,而他們試圖與媽媽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睡前三種舉動,說明媽媽是最愛的人
1. 頻繁摸媽媽臉
好多寶寶在睡覺之前,會有一套自己的睡前流程,先是摸媽媽的臉,然後摸鼻子、眼睛,一定要拉著媽媽的手或是捏著耳朵等部位才能入睡。
媽媽被這樣抓著肯定不舒服,但是怎麼說寶寶都不願意改,哪怕是訓斥也只是讓孩子更傷心,更離不開媽媽。
其實這種現象出現是非常正常的,孩子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個整體,對媽媽的愛讓他產生分離焦慮,害怕媽媽離開,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
通常分離焦慮在6-8個月逐漸顯露,在10-18個月達到頂峰,在兩歲左右自然減輕至結束,上幼兒園時又會產生第二階段的分離焦慮。
2. 一定要面對面睡
有時候為了避免呼吸過於窘迫,媽媽會選擇背對著孩子入睡,但是有些孩子無法接受看不見媽媽的這種姿勢,一定要面對面地睡才安心。
新生兒在出生後幾小時就明顯表現出對母親面孔的偏愛,他們能辨別出母親的臉和陌生人的臉,看母親的時間比看其他人的時間要長得多。
媽媽的面孔是孩子最喜歡的視覺刺激,看著媽媽的臉能讓孩子感到放鬆和心安,因此寶寶喜歡和媽媽面對面睡覺,也是情理之中的。
3. 離不開媽媽胸部
在孩子兩歲以前,通常都已經斷奶,但是大多數孩子還是會在和媽媽親暱時表現出母乳依戀,喜歡利用各種機會親近媽媽的胸部。
但此時的孩子喜歡媽媽的胸部,並不是因為那裡能為他提供食物,胸部已經演變成了媽媽的象徵,會讓孩子不自覺地產生安全感。
想讓孩子學會“放手”,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1. 及時分床
孩子的分床問題歷來有“三歲分床,五歲分房”的說法,孩子的分床訓練在幾歲時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通常在上小學前完成就不算晚。
2. 耐心教育
已經可以溝通的孩子,要耐心地向他解釋“媽媽這樣很難受”,富有同理心的寶寶一定會考慮自己的做法是否得當。媽媽可以適時地用拉著手或是給孩子一個玩具來替代。
3. 給予安全感
對媽媽過於依戀的孩子,往往在潛意識裡會害怕媽媽離開自己,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用“媽媽不要你了”來嚇唬孩子,加重他們的分離焦慮。
糖果媽媽叮囑:孩子只知道不和媽媽在一起就睡不著覺,意識不到可能給媽媽帶來的困擾,因此面對孩子的舉動,家長一定不要粗暴制止,以免傷害寶寶情感。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