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吃了上頓飯,吃得很好;下一頓飯,你要求孩子他自己主動並獨立地把飯全部吃完,可能會出現一點點落差,而這樣是非常正常的。
小熊家的孩子中午吃的是他最愛的油豆腐,一個人獨立把飯吃個精光。到了晚上,一碗燒辣椒擺在孩子的面前。
小熊的孩子端著一碗飯,吃了五六口之後,就喊著爺爺來喂他。
他爺爺就拿掃帚過來嚇唬他,問:
中午是自己吃飯的,怎麼晚上還需要喂呢?
那孩子就想要爺爺喂,爺爺也不想喂,所以小熊的孩子晚飯也沒有吃飽,還捱了一頓打。
小熊跑過來就跟爺爺說,您可以給他喂一下嗎?因為孩子都是這樣子,他不可能一直都有那麼好的表現。
像他們現在這樣的年紀,他們的定力還不夠,他不像大人生活自理能力很強,而孩子們在吃飯或做作業的時候,總會表現出很困難的樣子,其實孩子是有他們真正的渴望和訴求的,希望家長能夠明白和給予更多的關注。
獨立吃飯和吃完飯有什麼區別?
能獨立吃飯,和把飯吃完,這是兩個概念。
孩子能獨立吃飯,他能夠獨立一頓兩頓三頓,但是他不能獨立三天四天。
三到六歲的孩子通常都會有這樣的特性。
比如說,孩子早餐吃得好,中午那一頓,可能不會像早餐那樣吃得那麼有勁,然後到了晚餐,他們又恢復到吃貨的樣子。
小孩子正處在發育當中,而他們的脾胃也正在發育,他們的胃也只有那麼一丁點大。如果要求孩子每頓都吃到十分的飽,那他們可能也會出現積食的情況。
我們通常都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幼兒園的米飯,給孩子的分量都不會很多,通常是隻有家裡的一碗米飯的三分之一。
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其實只吃完了可以再添飯的,但是老師會控制孩子的飯量,儘量不會讓孩子吃得太撐了。
在家裡就不一樣了,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家長覺得孩子吃得越多越好,長得越胖越好,其實這也是傳統育兒的一個誤區。
因此,對孩子的要求不要特別特別的嚴格,如果孩子需要喂時候,家長一定要適當地給孩子喂一下,但前提就是先給孩子自己吃,能吃多少算多少,有時候需要一些鼓勵和引導。
但是有一些孩子,他根本就不會表達出來,他就是不想吃了,想出去玩。像這樣的情況,家長需要主動給孩子喂一些飯。
如果在大人的潛意識裡面,覺得孩子已經會吃飯了,就要求孩子每一次都要畢恭畢敬地把飯吃完。那可能有一點不理解孩子,不瞭解孩子。
孩子能吃飯和能把飯吃完,其實是兩個概念孩子能吃飯,這說明他能夠有獨立吃飯的能力,但並不能代表他能夠保持一貫的“風格”。
仔細想想其實還是需要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從孩子的內心出發,去解決孩子真正的需求,只有瞭解孩子,才能帶好孩子。
孩子入了幼兒園,吃飯吃了多少,真的不必要那麼強求,他們不可能每一頓都能把飯吃完,所以有一些強加的觀念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忙點個贊或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