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基於循證心理干預的數字健康品牌「暫停實驗室」近日宣佈完成 5000 萬人民幣 A 輪融資,由藍馳創投領投,老股東長嶺資本繼續追加支援。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
暫停實驗室是一個線上「心理健身房」:提供一系列直接面向用戶的線上干預計劃,增強參與者的心理調節能力,降低焦慮抑鬱失眠等壓力引發的情緒困擾。
焦慮和抑鬱是人群中發生率最高的兩種常見心理困擾。《2017 年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指出,城鎮人群處於「亞健康狀態」比例,高達73.6%。
然而,目前中國處於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專業人員供給極度短缺的狀態。一對一心理干預的高昂定價,也會使大部分求助者望而卻步。
為此,暫停實驗室推出了可規模實施的數字化心理干預產品,把操作搬到線上,使原本在諮詢室裡需要專業人士帶領才能完成的操作,變成日常可以使用的數字化產品。
產品設計上,「暫停實驗室」採用了科學循證(evidence-based)的心理干預方法,並採用了真人指導的半自助模式(guided self-help):在使用線上自助產品的過程中,輔助以專業人員(或經專業人員培訓的人員)同步或非同步支援(即實時答疑解惑,或按照某個時間週期給予反饋)。
2015年,還在讀認知神經學博士的郭婷婷與兩位合夥人一起創辦了各色科技,並推出第一個產品「各色DNA」,透過測量基因和現狀(基因用DNA測試,現狀用心理測評),讓使用者更加了解自身。
這是團隊首次嘗試把科學心理學工具變成網際網路產品,不過「各色DNA」的商業模式並不完美。“使用者逗留時間短,復購率低”,這促使團隊開始新的產品迭代,改進的思路是“不再僅僅只提供心理解讀,還要告訴使用者應該怎麼做”。
經歷近2年的研發和內測後,2019 年 9 月「暫停實驗室」推出首個產品——「情緒減壓計劃——正念書寫基礎營」。這是一個「為期 25 天、每天 20 分鐘左右的線上自助練習計劃」,手機上即可完成。練習方案則源自臨床心理學研究與應用最廣泛的循證干預體系,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接納承諾療法,正念認知療法等。
「暫停實驗室」產品線
「暫停實驗室」的出現填補了「自我調節」和「一對一干預」之間的市場空白。此前,市面主流的心理干預服務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自助的、缺乏科學系統設計的輕干預形式,比如科普書籍,線上知識付費,放鬆冥想 APP 等;另一種是對人力和專家個人能力高度依賴的,比如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心理諮詢和治療。
目前,暫停實驗室干預計劃的單價在 548-698 元/人,對標的是一次 50 分鐘心理諮詢的價格。自 2019 年 9 月正式上線至今,暫停實驗室累計付費使用者已超過 3.5 萬,81% 參與者在完成首個週期後即獲得困擾顯著改善,使用者續費率 42%。
「依從性」和「效應量」是團隊最看重的兩個指標,前者是使用者完成周期性干預計劃的比例,後者則是心理健身狀態發生改善的程度。
據郭婷婷介紹,干預計劃對輕度困擾參與者的改善程度為中等,症狀平均減分 25%(焦慮改善效應量 0.59 ,抑鬱改善效應量 0.61);中度以上的情緒困擾(焦慮抑鬱量表分數在臨床線以上)參與者症狀平均減分 42%(焦慮改善效應量 1.41 ,抑鬱改善效應量 1.33)。
對比公開發表的研究文獻,這一效果達到了和一對一真人干預接近的程度。相比之下,國外數字療法報告的效應量多為 0.5 左右。
據瞭解,目前「暫停實驗室」的使用者平均年齡 31 歲,女性使用者佔比超過 80%。最近一年的新增使用者中,來自自然流量或口碑推薦的比例達到 53.5%。暫停實驗室也獲得李松蔚、史秀雄 steve 等心理健康專業從業者的實名推薦。
「情緒減壓計劃」計劃之外,暫停實驗室目前已推出新的產品線 ——「飲食健康計劃」——調整人和食物的關係,減少暴食和情緒性進食行為。「睡眠健康」等更多基於循證心理干預的線上練習計劃也在研發中。半自助模式外,全自助的產品也會在後續推出,以滿足更廣泛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
暫停實驗室創始團隊,主要來自中科院心理所和北師大心理學院,目前已經發展出十餘人的臨床碩博產研團隊,負責干預方案研發和干預機制資料研究。
投資人觀點:
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天宇:中國在心理健康領域,長期面臨優質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暫停實驗室的定位是一所“心理健身房”,基於循證理念創新研發了心理訓練營產品,兼具良好的干預效果和可規模化複製的特點。團隊不盲目求快,而是更關注心理服務的本質,堅守最能幫到使用者的服務開啟方式。我們非常看好暫停實驗室團隊,他們擁有學術研究和科普的跨界複合背景,能夠持續推出有趣又有用的心理服務產品,相信暫停實驗室會給社會和大眾帶來更多價值。
長嶺資本管理合夥人蔣曉冬:暫停實驗室創新性地把數字療法引入心理健康服務領域,使得干預服務在減少了對專業諮詢人士的依賴,透過數字化的產品形式使得高度個性化和廣泛的可及性成為可能。長嶺資本作為公司的天使輪投資人,在數字療法和精神健康領域都擁有深厚的佈局,將持續助力暫停實驗室團隊打造14億中國人的數字化“心理健身房”。
參考文獻:
Lattie, E. G., Stiles-Shields, C., & Graham, A. K. (2022). An overview of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ore accessible digital mental health services. 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 1(2), 87–100. https://doi.org/10.1038/s44159-021-00003-1
中華醫學會. (2018). 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