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父母別慌張,這是孩子的“假想朋友”在作怪

由 湯生 釋出於 健康

圖文/蓓蓓

編輯/蓓蓓

不少年輕父母發現小孩成長到一定年齡開始不太願意和身邊人說話,外出時總是會對著鏡子或空無一人的場所自說自話,手舞足蹈;回到家,更是喜歡自己待在房間裡聲喊話,自言自語,高聲唱歌。

父母因孩子的反常舉動而慌張,擔心是孩子心理異常的狀況,但這其實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過渡階段,這是孩子的"假想朋友"在作怪。

孩子與成年人不同,他們對身邊的事物還未形成固定思維,加上超凡的想象力,與敏銳細膩的觀察能力,腦海中時常會浮現出精彩的瞬間與想法,跟旁人解釋溝通又很費勁,這便有了"假想朋友"的出現。

"假想朋友"可以在孩子孤獨時給予陪伴,在他們開心時與其分享雀躍的心情。有科學研究表明,"假想朋友"能為孩子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在其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假想朋友指的是什麼?

"假想朋友"是指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時,會在腦海中構想出實時陪伴自己的,他們認為是真正存在著的朋友,並且在生活中他們能實現與"假想朋友"的無障礙溝通與交流。"假想朋友"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覺醒時,與自我內心真實想法的實時溝通與對話,是正常的成長期心理認知表現。

美國心理學家羅本曾言:"假想朋友是孩童時期兒童豐富想象力的體現,成年人不應因誤解,將其扼殺於搖籃中。"因此家長不必因孩子出現"假想朋友"的狀況而驚慌。

為什麼孩子會有"假想朋友"?
  • "假想朋友"是自我認知形成的表現形式。

嬰幼兒階段,孩子的味覺,觸覺,嗅覺,感官都未發育完全,營養攝入需要父母長輩透過母乳或嬰幼兒奶粉,米糊等進行餵養,生活起居也都由他人照料,嬰幼兒階段孩子的情感表達與自我認知受限。

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具備了自理能力,能獨立面對周圍環境,也透過外界的反饋形成了更為清晰的自我認知。"假想朋友"是孩子在成長中與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實時溝通,是孩子自我認知形成的表現形式。

  • "假想朋友"是缺乏安全感時的慰藉。

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作息,人與人之間較為疏遠,年齡尚小的孩子可供選擇的社交活動與範圍限制性更強。

缺少能實時陪伴在身邊,能提供情感支援的朋友,階段性孤獨是城市孩子成長中的普遍狀況。"假想朋友"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時的慰藉,能讓他們在短暫的自我精神溝通交流中獲得滿足與愉悅。

  • "假想朋友"是獨立生活時的陪伴。

不少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時身邊仍然有"假想朋友",特別是在外求學,寄宿學校獨立生活的孩子,"假想朋友"是他們獨立生活時的陪伴,能在他們適應環境時給予其勇氣與支援。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假想朋友"?

1、多傾聽孩子對"假想朋友"的看法

家長可以多耐心傾聽孩子對日常生活及事物的看法,傾聽其對"假想朋友"的描述,在溝通交流中,融入對其思維方式和對事物觀點的引導,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2、正確認識孩子的"假想朋友"。

家長不應以自己的視角去審視孩子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全盤否認孩子的"假想朋友",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應意識到"假想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認知行為,多換位思考,理解孩子,正確認識孩子的"假想朋友"。

3、培養孩子興趣愛好,轉移其注意力

"假想朋友"的確在孩子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適當情景下,"假想朋友"的出現能緩解焦慮,增強自我認知,但一味沉溺於自我構想的世界中,也容易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

因此,家長應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如繪畫與樂器演奏,或戶外運動等,既能舒緩身心壓力,也能實現孩子的自我提升,適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總結

孩子與成年人的思維習慣,語言表達差別較大,但作為父母還是要正確認識孩子成長程序中的"假想朋友",給予他們恰當的情感支援。

爸爸媽媽們與寶寶們說話時可以適當模仿他們的語氣和發音,多換位思考,多耐心理解,與孩子順暢溝通,陪伴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文章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