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問我,作為歷史研究者,你會怎麼給孩子講歷史?你8歲的女兒是不是已經能背中國歷史朝代表?我總要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我從來不讓孩子背朝代表。這種並非出於興趣的死記硬背,毫無意義。我要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走近歷史。透過文學就是很好的手段。文學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最能潤物細無聲地觸發人類的情感和好奇。女兒因為文學對歷史產生興趣,這種興趣還將帶領她在學科間自由遷徙,觸類旁通。
中小學開始線上學習後,讓我想到還有另一種知識學習的方式——跨學科。我們今天熟悉的所謂學科,大多形成於近代。更早的時候,人類的知識並未嚴格分門別類。跨學科學習能打破情感與知識、理論與實踐的人為界限,迴歸人類獲取知識的最原始狀態,日益成為當下青少年教育的前沿話題。不久前,我們便開啟過一次打破學科壁壘的嘗試。
自從識字量大幅提升之後,女兒就迷上了文學閱讀。我曾推薦她一套國際童書獎的獲獎譯叢,倒不是迷信所謂的獲獎童書,是因為這套叢書的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帶著各自的文化背景進入孩子的世界,一定能讓女兒領略不同文化的魅力。不出所料,女兒花了兩個晚上就看完了一本名叫《下課去埃及》的書,迷上了神秘的古埃及文化。女兒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她瞭解的古埃及元素,也開始流露出對古埃及文化的嚮往。
古埃及文化是一個很不錯的切入點。從歷史啟蒙的角度,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近可以連線希臘、羅馬文明,順理成章地開啟對世界歷史的認識;遠可以和中國歷史展開“平行時空”的對話,自然過渡到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自豪感。認準了這個切入點,我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援和適合孩子認知的傳播方式。我從書店找來專業性強又兼具科普意識、圖文並茂的著作作為資訊源,藉助孩子喜愛的“思維導圖”式視覺化結構,將古埃及文明要素放在一個個不斷變化的時空背景下,突出建築、文化、社會生活、周邊交往等特色要素,再由女兒根據書籍上的照片配上可愛的小插畫。一幅幅古埃及文明的簡明畫卷便在三四天內完成了。
當然,只有書面知識畢竟不太直觀。之前,古埃及木乃伊展在上海展出,我們如獲至寶。在一副副木乃伊棺槨前,女兒回憶著有關古埃及宗教信仰的知識。棺身上的這個影象是伊西斯女神,那是有著胡狼腦袋的死神阿努比斯,女兒如數家珍。而且,由於展覽展出的是“希臘-羅馬時期”的埃及木乃伊,我引導她觀察木乃伊麵具上希臘羅馬化的髮型和裝飾,告訴她這是文化交融在器物上的最好反饋。女兒聽得津津有味,看得兩眼放光。無論是源於女孩對服飾的天然偏愛,還是神話於兒童的天然吸引力,接下來,我們都可以一起開啟希臘羅馬文明之旅了。
你看,一次基於文學閱讀的情感衝動,讓知識在語文、歷史、邏輯、美術、考古等各種學科間自然流動,形成了全新的精神產品。這個過程,多麼美好。跨學科學習,需要更多地體驗、實踐和交流。期待疫情消散,這個春天乃至未來無數個春天,我們都能大手牽小手,再度體驗學科破壁帶給孩子們的無窮樂趣。(姚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