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對著玩具說話,背後的心理問題一定要重視
早教好歌曲,和寶寶一起聽吧~蒲公英會說話——兒歌來自堂媽天天玩00:0003:37
豆豆邊擺弄玩具邊嘟囔:“卡車你怎麼不開心?”
果果經常吵著給洋娃娃吃飯、洗澡、換尿不溼。
2~7歲的孩子與玩具“對話”,家長可能認為孩子在模仿動畫片,其實這是孩子的泛靈心理。
什麼是泛靈心理?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
幼兒特別是3~4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認為世間所有事物都有情緒、有生命和有感情。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TA不能理解什麼是“活的”、哪些東西有“運動能力”。
因此,孩子常常說“玩具車不高興了”“洋娃娃快吃飯”“臭粑粑你走開”……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認知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泛靈心理會逐漸消失。
放大泛靈心理的積極影響
泛靈心理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階段,如果家長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其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1.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對世間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2~4歲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所以家長每天都能收到各種各樣的奇怪問題。
如果家長用標準答案“正經”地回答孩子,2~4孩子的認知水平難以理解複雜的原理。
如果家長無視這些問題,孩子得不到家長的回應,這將大大打擊TA探索世界的熱情。
如果粗暴地敷衍孩子,“去去去,跟你說了也不懂。”孩子可能不再提問,但也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用擬人化的回答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為什麼有時候下雨、有時候天晴呢?”“寶寶會哭、會笑,天空爺爺也有喜怒哀樂呀!”
面對孩子的發問,家長耐心地回應來滿足TA的好奇心,同時也刺激孩子語言技能的提高。
2.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歲是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的好時機,但家裡熊娃根本不配合怎麼辦?
既然孩子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生命,那家長就和孩子將這場戲演到底吧!
場景一:孩子亂丟玩具
有娃後,家裡就是“震後”第一現場。每天家長都在收玩具——吼孩子——收玩具的迴圈中度過。
如果利用泛靈心理讓孩子心甘情願地不亂丟玩具,那麼家長花在收納上的時間將大大縮短。
朋友圈一位媽媽的吐槽
很多時候,家長說:“玩具丟得到處都是,家裡多亂啊!”
說完這句話,渴望得到媽媽關注的孩子反而扔得更起勁了!
換一種方式試試看呢?
“小汽車被摔得好痛啊!”“洋娃娃躺在地下會著涼的,你抱著她好不好?”
一般情況下,將玩具視為朋友的孩子欣然接受家長的話。
場景二:孩子不肯刷牙
給孩子刷牙是一場追逐戰,尤其是小寶寶,娃又哭又鬧,那場面堪比殺豬啊!
家長可以跟孩子說:
“你今天吃了大蘋果,蘋果在牙齒裡生出很多很多細菌……你希望細菌在你的牙齒裡安家嗎?”
“你今天吃了哪些好吃的,媽媽看看它們在你的牙齒裡做什麼吧?”
這些擬人化的語言符合孩子的泛靈心理,相比強迫和命令,這種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家長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孩子自然乖乖配合。
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培養同理心
2~3歲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最佳切入時間。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有助加強對個人和他人意願、情緒的理解,增進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很多孩子逛公園時,喜歡踐踏草地或隨手摘花,家長可以說:
“你踩在小草的身上,小草會痛的!”“你把小花摘下來,它就找不到媽媽啦!”
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用孩子理解的語言表達,才是聰明家長施加教育的好方法!
避免泛靈心理的消極影響
泛靈心理是一把雙刀劍,家長要儘量減少泛靈心理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
1.避免恐怖的畫面、嚇唬的語言
受泛靈心理的影響,加上認知能力有限,三四歲孩子很難分清楚想象和現實。
家長儘量避免孩子見到恐怖的畫面、聽到恐嚇的語言。
不要嚇唬寶寶說:“怪物來抓你啦!”同時挑選適合寶寶年齡、沒有恐怖情節的繪本和影片。
2.正確看待孩子遇到的挫折
孩子犯錯或遇到挫折時,家長要避免利用泛靈心理來推卸責任或安慰孩子。
經常看到,孩子摔倒了,家長狠狠地拍地:
“桌子不好,磕到了寶寶。”“地不平絆倒了寶寶,打地。”……
看到“絆倒”自己的桌子和地面受到“懲罰”後,孩子的情緒會慢慢穩定,但這種做法並不妥當。
如果家長慣用這種方式與孩子交流,孩子會變得推卸責任。任何事情發生了,TA會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不關我的事情。”
孩子從小就學會推卸責任,長此以往,可能養成不負責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