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營養餐丨擺脫溼熱困擾 請收下這份“祛溼”食療方案
【來源:青島市市立醫院】
夏季高溫高溼,加之現代人喜食生冷油膩、室內久坐以及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很多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令溼氣滲透到身體的各個臟器、關節、肌肉、皮膚等,從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今天,東院營養科主任顧萍和大家聊聊“祛溼”吃什麼。
如果溼氣較重,一般身體會有如下表現:
>
外觀:
頭髮和皮膚油膩,或者區域性皮膚乾燥;顏面部或四肢水腫。
>
精神症狀:
四肢乏力、頭腦昏沉、神情倦怠等。
>
排便情況:
大便不成形,便溏,容易粘馬桶。
>
消化道症狀:
食量減少,消化不良,脾胃脹滿等。
還會有胸悶氣短,有的可有氣上衝胸的感覺,甚至心臟出現各種問題。
中醫講,“溼為萬病之源”。要想身體健康,調攝養生祛溼當為首選。除了加強防溼措施如避免坐臥溼地、適當進行有氧運動減輕體內水溼困阻外,飲食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每日烹呼叫油限制在25~30克,多選擇蒸、煮、燉、熘、拌等烹飪方法,少食煎炸製品;食鹽不超過5克,少選用雞精、味精、耗油、醬油等調味料,宜選用花椒、八角、蔥、姜、蒜等天然調味料來調味。
甜食傷脾,過量食用甜食會導致體內運化不通引起溼氣滯留。應遠離麵包、餅乾、蛋糕等精製甜點心,儘量不喝含糖飲料,每日新增糖用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需注意的是,一些水果中含有大量果糖、葡萄糖及蔗糖等,食用過多也不利於身體健康。建議成年人每日新鮮水果的攝入量在200~350克為宜。
寒涼會降低脾胃運化水溼的能力,因此日常補充水分應選擇溫開水或涼白開,勿用雪糕、冰水等冷飲代替。此外,食用涼拌菜時,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等溫性調味料,既能中和蔬菜的寒涼性質,還可起到抑菌作用以預防生食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火鍋、燒烤、油炸等高脂飲食模式既有能量攝入過剩風險,又會加重胃腸道消化負擔,故也應減少食用量。
三餐中可適量加入淮山、芡實、薏仁、扁豆、赤小豆等食材以健脾利溼,或選擇陳皮、青皮、草果等食材以理氣化溼。日常也可飲用藿香、佩蘭等茶水以芳香化濁。
祛溼食譜推薦:
薏米紅豆芡實粥
材料
赤小豆、薏米、芡實。
做法
赤小豆和芡實冷水浸泡2小時以上,或以熱水浸泡1小時。薏米文火炒至微黃。將赤小豆、芡實和薏米放入鍋內,加水熬煮2小時。
功效
利水消腫,健脾益胃,補腎益精。
藿香茯苓鯽魚湯
材料
藿香10克,茯苓20克,生薑3片,鯽魚一條。
做法
鯽魚兩面用少量食用油煎黃,加入生薑、茯苓和開水。大火熬半小時後,加入藿香和適量鹽調味,再煮5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
芳香醒脾,祛溼開胃。
冬瓜薏米鴨湯
材料
老鴨半隻,薏米30克,冬瓜500克,食鹽、料酒、白胡椒粉、姜和小蔥適量。
做法
老鴨處理乾淨剁成大塊,薑切片,冬瓜去皮切塊,薏米提前浸泡備用。鴨塊與薑片一同翻炒至鴨肉變色,加入少許料酒翻炒到鴨肉往外冒油。將炒好的鴨塊轉入砂鍋,放入足量開水及薏米,燒開轉小火燉1小時後加入冬瓜和食鹽,中火再燉20分鐘,加入小蔥和白胡椒粉即可食用。
功效
清暑解毒,健脾消腫,滋陰養胃。
文/東院營養科 顧萍
校對排版/文化宣傳部 張小青 姬偉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