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陳氏太極拳圖說》
——第十講:陰陽的漸變與太極拳的慢練5
太極拳名家康偉本刊記者龔建新
龔建新:“知機”的能力指的是什麼?是指“微變化”嗎?
康偉:孔子曰:“知幾其乎神矣,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這裡的“幾”就是極細微的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動機”。有“動機”了,但是根本沒看見動。
王宗嶽《太極拳論》闡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種對意識感知和控制微變化能力的訓練是太極拳所獨有的訓練方式,所以,太極拳才有“練意不練力”的說法。
太極拳練的是先天知覺意識,也即中樞神經系統高度的靈敏度,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在肢體動作大和速度快的運動中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在極微、極慢的運動中才能得以完成,所以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後續有曰:“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就靈到十分。”當這種“覺知”的靈敏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別人極輕微的觸動,都會使自身產生極靈敏的反應併產生極微的變化,這種極微的應變對方是察覺不到的,而我之自身早已心知肚明,細微的應變已在人先了。
龔建新:哦,這就是太極拳論所描述的“彼不動,已不動,我意在先;彼微動,已先動,我意仍在先”。
康偉:實際上,這個“已先動”是微動,是別人根本看不見,也感覺不到的“先動”,因為對方的感知靈敏度是遠遠不如自己的,只能形成“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局面。
龔建新:如此看來,“太極拳練時慢,用時快”的說法不是毫無邏輯的玄虛之說,太極拳是透過慢練形成極高的知覺靈敏度,使太極拳高手輕觸即變,產生極快的應變效應。
康偉:總之,太極拳是練腦子的,不是練動作,太極運動是知覺運動,不是簡單的肢體運動,而這一獨特的運動形式恰恰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下產生的,如果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概念沒有一定的認知,對太極圖所表述的陰陽執行規律沒有一定的瞭解,我們就根本不會明白慢吞吞的太極拳到底在幹什麼,真正的太極運動也就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說太極拳是“文化拳”,是“哲理拳”。
【來源:橘子游世界】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