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文章頭部
養育孩子時,“焦慮”幾乎與家長如影隨形,不管孩子有沒有進步,都逃不開。
有進步的孩子,父母會焦慮他能不能進步得更多,沒有進步的父母,會焦慮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
這是父母的脆弱之處,也是人的本性,永遠覺得還可以更好。
納德·範·德·林登說過:
父母應該停止向外尋求肯定和比較,從孩子身體、心理、情緒上判斷自己是否做對了。
是的,檢驗你教育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在於孩子的表現,而這不僅僅只是分數,更應該是全面的。
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幾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得很好了,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反之,若沒做到父母要反思自己何處不足,針對性地調整教育方式,讓孩子全面發展。
1
會察言觀色有同理心
這樣的孩子通常情商很高,而且心地善良,人格上是較為完整的。
群裡有父母分享孩子小時候的事,總是欣慰地說:
“孩子只要看見我低頭不說話,就會過來捧起我的臉,委屈巴巴地問:
‘媽媽你是不開心了嗎?你不愛我了嗎?’”
每次不管多不開心,都會被孩子暖起來,立馬佛繫了。
孩子會哄人,能適應身邊人情緒的變化,並在必要的時候表達疑惑和安慰。
將來在社交中會很有優勢,更容易贏得他人尊重,較快適應新的環境。
2
喜歡閱讀
孩子能安靜下來讀書,說明內心能平和得下來,不被外界紛擾打攪,沉浸在精神世界裡。
這樣的孩子邏輯性、秩序感更強,讀適合的書,會讓孩子更有成長的動力。
在家裡簡單設計一個書架,擺上孩子感興趣的書,購買時帶著孩子一起到書店挑選。
讀書是個很好的習慣,這樣長大後便會成為“腹中有書氣自華”的人。
與其做無謂的焦慮,不如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愛得太盲目。
3
會主動做家務
願意做家務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強,通常也有責任心。
父母心疼孩子可以理解,但他將來總是要自己走出去的,你的包辦只會讓他的能力無法發揮。
相信孩子在不斷摸索中能找到規律,這份信任將是他獨立人生的開始。
自己做家務時也給孩子一個空間,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示範給他看,讓孩子試一試,滿足好奇心的同時也培養了各項能力,一舉兩得。
教育,是一個需要不斷反思、成長的過程。
這世上從沒有毫無理由的優秀,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需要學習的。
來源網路綜合,如有侵權聯絡我們刪除。
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