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孩子呱呱墜地之時,就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
到什麼時候就應該學會什麼,已經成了一種思維定式。
甚至還認為只有孩子按照這個既定的路線走下去,才是正常的,家長才能安心。
像是,孩子到了一歲左右,就應該學會走路,如果等了一段日子孩子還不學不會走路,家長就會很焦慮,
各種猜測就誕生了,像是“孩子是不是發育不好?為什麼還學不會走路啊?”,,“別人的孩子很早就會走路了,他/她怎麼還不會走呢?”
很多時候,家長都沒什麼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去成長,
稍有差池,就會提前做出自己的判斷或者強加干預。
就像兩片樹葉不會相同一樣,每個孩子的成長程度也各不相同。
也許在某個階段,孩子的某項能力確實有所欠缺。
但那也是孩子的獨特之處,他的程式是不同於別人的。
家長的行為要循序漸進,更要尊重自己孩子成長的規律。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家長要更好的去學會等待。
就像果農種果樹一樣,果樹什麼時候長葉兒,什麼時候開花,還有什麼時候結果,這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孩子的成長和種果樹是一樣的道理。
家長要做好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定的生活環境,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援。
所有的因素都具備了,就讓孩子自然地去生長,然後靜待孩子開花結果就好。
千萬不要拔苗助長,干擾孩子的個人生長規律,最終得不償失,造成不好的後果。
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要有度。
到什麼階段就應該制定相應的方式,千萬不要過於冒進。
很多問題點到為止即可,不要過多的重複和強調,否則會適得其反,影響效果。
孩子在相應的年齡段,就會有與其相對應的能力。
我們要明確相應年齡段孩子的特徵,制定相應對策,培養孩子的能力,且不可超前。
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切不可急於求成。
家長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要儘量簡潔明瞭,更要正面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思維都很單純,他們對於複雜的語言描述理解不了。
所以,家長要儘量簡單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以便孩子能更好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做出反饋,
有了反饋,才能更及時的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就像孩子不知道一件事要怎麼做的時候,家長就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正面且簡潔的說明,告訴孩子這件事要這樣或者那樣做。
而不是進行語言攻擊,就像“這件事這麼簡單,怎麼還不會!”。
這種方式只會激化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
孩子在求助,你不告訴他怎麼做,他怎麼會知道呢?
家長言語簡潔明瞭的告訴孩子該如何做,孩子知道了,這樣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前提是他們需要先知道怎樣解決問題。
家長在教育孩子做好之前,先要自己做好。
家長鞭笞孩子提高自己能力的前提是,先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孩子做好標杆。
在你急於要求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之前,你要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
家長自己都沒做到,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孩子?
家長對孩子過分要求是有前提的,就是家長自己有沒有達到這個要求。
所以說,家長等待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就像人吃飽飯都有一個消化的過程,孩子的成長也需要一個等待消化的過程。
作為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等待他們慢慢的成長。
毛毛蟲破繭成蝶,也需要漫長的等待,等到它成功飛出繭蛹的那一刻,它是何其的舒展且美麗。
所以說,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讓孩子跟隨自己的步調,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進。
孩子嘗試過失敗後,就能懂得如何成功,
孩子嘗試過艱辛後,就能懂得更多的不易。
家長懂得了等待,孩子也能學會等待。
家長不要總是展現自己的控制慾,去操控孩子的行為,要學會放手,學會等待。
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自我成長,像破繭成蝶的毛毛蟲一樣,展現出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