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句話通常是:“安靜,不許哭。”父母不願意看到孩子哭,一方面,是不想看到孩子傷心難過;另一方面,父母覺得哭泣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人有積極情緒和負面情緒,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都是我們的內心感受。哭和笑都是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哭泣是一直很健康的行為。從孩子出生到整個人生中,哭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 嬰兒哭泣,是他們與父母唯一的溝通語言
· 幼兒哭泣,是他們還沒掌握足夠的語言與父母溝通
· 兒童哭泣,是宣洩情緒最快的一種方式
孩子哭泣之後,理智腦才會接替情緒腦,和父母溝通尋求幫助。所以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哭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行為,他們的情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並且會給他們支援和幫助。
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此時的感受。如果父母第一句話,就能說出孩子此時的感受,即使父母沒有幫助孩子,解決任何問題,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緒被父母認同,孩子內心的不好體驗,就會變淡許多。
比如“氣球飛走,你很傷心對嗎?”僅僅是描述孩子心情的話,和媽媽的一個擁抱。對於手中氣球飛走的孩子,也能很快釋懷,開心地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而不會倒地大哭,纏著媽媽把飛走的氣球追回來。
2歲前的寶寶,還不能用語言表達,在生氣哭鬧的時候,父母能夠採用情緒引導法,第一句話就描述孩子的心情,效果會更好。
當一個2歲前的寶寶,因為剛才疊高的積木倒了,孩子會生氣,但還不會用語言向父母表達。孩子可能就會哭鬧發脾氣,拍打自己的腦袋,抓起積木扔掉。因為孩子還不知道,除了這些本能的行為,他還能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一、仔細觀察孩子情緒
孩子的內心感受,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在行為上,父母細心觀察很容易判斷,孩子所處的情緒狀態。
只觀察不阻止,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孩子的好情緒和負面情緒,如同打包出售的商品,無法讓父母挑選自己喜歡的,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激動生氣。
二、描述孩子情緒
用準確表示情緒的詞彙,描述孩子的情緒。“你疊得積木倒了,你現在很生氣,對嗎?”經常用情緒詞彙,描述孩子的情緒狀態,可以幫助孩子,把他的情緒感受,與具體的詞彙建立對應關係,孩子能更容易學習情緒詞彙。
允許孩子哭泣,哭泣是孩子生氣、傷心等負面情緒,本能表達的方式,有助於孩子的情緒恢復。父母只需要讓孩子知道,除了用本能的方式表達情緒,用語言表達情緒是更好的方式。
三、共情孩子情緒
語言描述完孩子的情緒感受,不要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語言溫柔地回應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情緒感受,父母已經明白了,而且理解他的情緒。“如果我的積木倒了,我也會很生氣的。”
共情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父母同樣有負面情緒,並且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感受。傾聽(允許孩子哭泣)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慰,傾聽讓父母與孩子之前的關係更加親密,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父母這裡都能得到支援與幫助。
四、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情緒引起的行為有好有壞。不允許孩子哭鬧,是堵住孩子情緒表達的通道,孩子可能屈服父母權威停止哭泣,或者反抗哭鬧更厲害。
鼓勵孩子用語言,或者其他更好的方式表達情緒,比起阻止孩子,更容易讓孩子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比如“你生氣的時候,可以對媽媽說,媽媽會幫助你的。”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用更好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感受。等孩子自己能說“媽媽,積木倒了,我很生氣。”孩子的負面情緒,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並且尋求父母的幫助。孩子的情緒很快就會趨於平靜,父母及時地回應孩子,並給予幫助。孩子掛著淚痕的臉蛋上,很快就有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