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味藥,溼沒了!四百年前的祛溼方,挖出來,祭奠先人,造福後輩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醫學入門》、《中華藥海》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前幾天,一位中醫同行跟我說,君然兄,你撰寫的中醫科普文說,實在是有意義:祭奠先人,造福後輩。
這話,言重了。我不過是拿自己的所學,和讀者聊聊天而已,遠遠起不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將來,我百年以後,應該會有人記得我的文字,並從中吸取營養。這樣,就足夠了。
現在,我要給你說的這個小方子,也算就是發於古人,啟迪後者的文化精髓。
這就是用白朮和陳皮配對服用,改善脾溼症。
話得從頭說起。
記得好多年前,我遇上一個人。
他是一個建築工人,當時已經50多歲了,準備回家不幹了。
他說,他從年輕的時候就幹力氣活,一直到現在。工地上累了,熱了,渴了,就來點大涼水,如果有大西瓜,一頓能吃小半個。年輕那會兒覺得沒啥,怎麼吃怎麼喝都沒事兒。
後來,他漸漸發現不對了。碰涼以後,哪怕是喝水喝多了,都想跑廁所。食慾不如從前,感覺吃下去東西以後,裡頭脹乎乎的。現在,他的四肢明顯沉重乏力,幹起活來比以前慢了很多。
我看他舌頭,見舌體偏胖,舌淡,有一層白膩苔。看脈象,偏滑。
我知道,這一定是有脾溼了。溼氣太大,困阻了他的脾胃。不過,他沒有條件熬中藥,中成藥也沒辦法保證按頓吃。
我給他出個主意:弄點中藥白朮和陳皮。白朮15克,陳皮6克。兩味藥都剪碎,放進大保溫瓶子裡,把燒開的水灌進去,蓋好蓋子,悶上15分鐘。
你不是幹活容易渴嗎?那好了,以後凡是喝水,就喝這壺裡的藥茶。喝光了,可以續沸水。一天用這麼一劑,務必趁熱喝,不要涼喝。味道,談不上有多好,但是你不要加糖,不要加任何調味品。
另外,飲食上注意,不要吃太油膩的東西。
他一聽,挺高興,道謝而去。
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照做。但是我祝福他可以很快改善。
我說說這背後的道理吧。
其實,白朮和陳皮都是傳統中藥,入脾經的。兩味藥搭配應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明代萬曆年間刊發的《醫學入門》裡的白朮膏,迄今400多年了。白朮膏原方是白朮500克,陳皮120克,煎膏服。此法治療“一切脾胃不和、飲食無味、洩瀉”。
其實,無論是白朮還是陳皮,最正規的服用方法,都是水煎服。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煎煮中藥還是相對麻煩的。怎麼辦?退而求其次,泡水喝。這樣做,效果肯定不如水煎服,但是相對方便。而且,如果能堅持,也的確可以看到一些效果。關鍵是,能否堅持服用。
我分別介紹一下這兩味藥。
白朮,我經常介紹,它性味苦、甘、溫,入脾經和胃經,善於脾氣健脾、燥溼化痰、利水消腫,還有一定的祛風散寒和固表止汗作用。可以說,治療脾虛證,不用白朮是說不過去的。上文這個患者,由於常年飲食不規律,貪涼,這就造成脾氣受傷。脾不能很好地運化,所以溼邪聚集,困阻中焦。他的便溏也好,四肢乏力沉重也好、飲食以後腹脹也好,吃東西沒胃口也好,從中醫角度看,都是脾虛溼盛所致。尤其是舌淡胖,苔白膩,邊有齒痕,更是脾溼之象。因此這個時候,用點白朮很不錯。
陳皮,我也常常說,它性味辛、苦、溫,入脾經和肺經,能健脾理氣,燥溼化痰,還可以利尿通淋。脾虛,運化不及,使得溼邪阻滯,這個時候用陳皮,可以把業已形成的脾溼化開。由於它能行氣,所以對脾胃虛弱導致的中焦氣滯、腹部脹滿也有調治作用。
所以說,白朮配陳皮,綜合起來,就有健脾、益氣、除溼、行氣、消脹的作用。尤其是對脾胃長期為冷飲所傷者,更為適合。正如《是齋指迷方》所云:治脾氣不和,冷氣客於中,壅遏不通,是為脹滿,用橘皮配白朮。
這些,就是兩味藥配合應用的道理。我不知道我說明白沒有。
事實上,我們中醫學對脾是非常重視的。用於健脾、養脾、除脾溼的藥材和藥對,數不勝數。陳皮和白朮搭配使用,不過是諸多經驗中的一種。我在這裡寫一寫,也只是拋磚引玉罷了。我相信,我的專業讀者朋友的腦海中,一定有更多更好的辦法。那就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指點,讓大家共同進步。
當然,任何方法,嚴格講,都是亡羊補牢。我希望讀者朋友們一定注意保護脾氣,防止因為各種因素而導致脾氣受損、脾溼蘊積。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夏季,大家可得注意了。你不要以為,吃一點冷飲涼食,吃一點肥甘厚膩無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你一次兩次的無所謂,十次八次的無所謂,天長日久,就一定會落下病根。這個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循序漸進的。我們最好不要等問題嚴重了,才去想辦法挽救。
白朮和陳皮,都是無毒之品。但是兩味藥配合使用,性味偏溫,故而脾胃不適因為陰虛、痰熱所致者,不適合。血虛血熱者,不適合。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這是對古人用藥智慧的一點解讀,希望給你帶來啟發。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