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中國式家庭教育中,教育陪伴孩子一般都是媽媽首當其衝,但往往由於缺乏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恰當的育兒方法,加之工作辛酸勞累,生活壓力所迫,在教育孩子上容易情緒失控,簡單粗暴。遇到孩子叛逆不聽話,破壞東西,就會著急上火,情緒失控,下手太重,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
曾看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個7歲的孩子因經常遭媽媽打,竟然報警,讓警察把媽媽抓走!爸爸不但不制止,反而無條件支援兒子。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案例。
幾聲清脆的電話鈴聲響起,值班民警第一時間接起電話,一個小男孩求救的聲音傳來:警察叔叔,快把我媽抓走!我忍受不了了……
聽到孩子求救的聲音,民警一刻也不敢怠慢,按照提供的地址,立刻趕到了孩子的家中。
民警一進門,一個7歲的孩子就向民警哭訴:快把我媽抓走!我忍受不了了!打得可疼了!而且媽媽還打年幼的妹妹,下手很重。
聽到兒子狀告自己,站在臥室門口抱著年幼妹妹的媽媽面子上掛不住了,突然衝著兒子吼出一聲:你瞎說!小孩子胡說什麼呢?
聽媽媽這麼一說,民警也是頭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站在一旁的爸爸趕忙上前向民警說明情況:孩子爸爸,我也看不下去了,我就覺得她不能這麼打孩子,說她,她也不聽。這種教育方式就是不對,經常打孩子能教育好嗎?給孩子身心造成多大的傷害。上次拿衣架打孩子,這次是坐在椅子上打,鼻子都打出血了。
聽爸爸站在兒子那一邊,替兒子幫腔說話,媽媽又氣又急,急忙辯解道:你看看,你看看,這個熊孩子把我新買的羽絨服給劃破了,還拽著裡面的毛玩,滿屋跑,你說氣不氣人?這都是錢啊,這羽絨服貴得很,才給他買的。上次被單被他劃破了,我也沒說他,但是這個羽絨服又被劃破了,不給點教訓,怎麼行?
聽了一家3口的訴說,民警終於聽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告誡媽媽:現在社會還用棍棒教育是根本不行的,怎麼能這麼打孩子呢?再怎麼說,他都是孩子,犯了錯你跟他要講道理,而不是使用蠻力,把孩子打的流鼻血,這你也能下得去手?民警又對小男孩說:以後媽媽再打你還報警。
看了這個案例,我送給家長兩句話:
送給經常打孩子家長的一句話——管教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打”在身上,而是“走”進心裡。
教育不是強迫,而是喚醒。這個案例中媽媽動不動就打孩子,而且下手很重,打孩,撈起啥就是啥,不計後果,就連“衣服架”都成了她打孩子的“棍棒”,但結果呢?孩子反倒越打越皮。
那麼,面對調皮、搗蛋、叛逆、屢教不改的熊孩子,作為父母,到底該怎麼辦呢?我認為,該打的時候就要打!
孩子犯了錯,就要讓其付出代價。但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打後的思想教育要跟進,不但要讓孩子肉體受到疼痛,而且要讓孩子的精神受到觸動,讓孩子從內心覺得,自己犯了這樣的錯誤,確實該打。
如果只是“打”在孩子的身上,而沒有“走”進孩子的心裡,就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完了再打上一頓,孩子就會越打越叛逆,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案例中的媽媽和兒子就是這種情況,從兒子報警讓警察把媽媽抓走便能可見一斑。
送給經常寵孩子的家長一句話——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莫過於媽媽“打”,爸爸“寵”。
前面說過,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打罵孩子之後,思想教育要跟進。一方如果沒忍住採用了棍棒教育,另一方就要及時的進行思想教育。要“婦(夫)唱夫(婦)隨”,補臺不拆臺。
在這一點上,案例中爸爸的做法就不夠智慧,面對妻子經常打孩子,對妻子責怪得多,對兒子教育得少,尤其是面對兒子報警,不但不阻止,反而站在孩子一邊,這讓妻子情何以堪?
誠然,妻子經常打孩子確實不對,但爸爸的做法,不是無條件的疼愛孩子,而是無原則地寵愛孩子。從客觀上講,其實是充當了孩子的保護傘。孩子不但不會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反而會變本加厲地,把錯誤全怪罪在媽媽身上。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是極為不利的。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莫過於媽媽“打”,爸爸“寵”。案例中的媽媽雖然教育孩子的方法過激,但孩子犯錯在先,如果爸爸平時在媽媽打孩子之後,耐心做好孩子和妻子的思想工作,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妻子事後也認識到自己教育孩子方法確實不妥,並監督孩子以後不再犯錯,媽媽也就不再打孩子了。
其實,無論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在夫妻關係中,出了事情,我們不能光想著責怪對方,而要經常反思自己,從自身改起,往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寫在最後:
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家庭環境,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更沒有普適性的教育方式。別人家的育兒絕招,不一定會對自己家的孩子湊效。專家們的育兒秘笈,也不可能放之“每個孩子”而皆準。因“家”施教、因“孩”施教,才是亙古不變的教育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