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植物,摘幾片葉子揉搓一下,即可止癢,根莖煲湯當涼茶喝,上火即見效,人稱鬼燈籠
俗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只要一提到“鬼”字,估計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害怕。然而,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名稱帶鬼字的植物,而且它們都是具有藥用價值的草藥,如“鬼見愁、鬼督郵、鬼箭羽、鬼臼、鬼燈籠”等,這些都是“鬼字輩”的中草藥,雖然名字都帶“鬼”字,但藥用功能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它們都是野生草藥,在山區農村,到處可見。鬼燈籠,又叫鬼點火、墳頭青、苦燈籠、土骨皮,我們家鄉叫白花鬼點火。我看網上很多文章把燈籠草寫成鬼燈籠,完全亂來,胡編亂寫,因此,在這裡有必要糾正一下,燈籠草為唇形科風輪菜屬植物,而鬼燈籠是馬鞭草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鬼燈籠,多野生於山坡丘陵上或曠野間,分佈我國南部各省,兩廣地區較為常見。
鬼燈籠這種植物其實是由它的果子而得名,每年的六月到十一月都會開出白色的小花,慢慢變成粉紅色的花萼,配上藍寶石一般的果實,由於它的果子是核果,果子成熟時呈深藍色,看上去確實有點令人毛骨悚然,且藏於宿萼內,外形酷似燈籠,假如對面山坡上全是這種植物的話,遠遠望去,看到這深藍色的燈籠,假如又是在黃昏,你會作何感想?於是乎,“鬼燈籠”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雖然“鬼燈籠”或“白花鬼點火”名字聽起來挺嚇人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鬼燈籠卻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材,全草均可入藥,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具有清熱解毒、止咳消腫的功效,多用於治療肺癆咳嗽、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胃痛、腹痛等。一般都是用來煎湯內服,也可以用新鮮的搗爛外敷,而在農村,人們一感冒或者上火咽喉痛,就會用來煎水當涼茶喝,治療效果很好。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小心被毛毛蟲搞到皮膚,那種鑽心的癢,似乎一百個手都不夠用。這時,你只要摘幾片“白花鬼點火”的葉子,在掌心揉搓,搓到出汁,立即塗抹患處,幾秒鐘即可止癢,而且不再復發。如果用風油精之類的,當時幾分鐘可以止癢,但很快又發癢,甚至會癢一週左右。此外,民間常用來與骨頭一起煲湯飲用,或當涼茶,以根莖為主。記得有一句涼茶鋪的廣告語是這樣寫的:“上火了,來一杯白花鬼點火,那才叫舒服”。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經常見的植物,它們都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或許是因為它們沒有豔麗的外表,沒有玫瑰的嬌豔、沒有百合的清純、沒有牡丹的高貴……長得從不起眼,所以總是被人們忽視。老師說“人不可貌相,我們不能以貌取人”,其實把這話用在植物界中又何常不可?但無論怎樣,都不能忘記大自然對於我們無私的饋贈。